乳癌腦部轉移的治療


屏東基督教醫院 血液腫瘤科 傅雪美醫師

2011 五月 13

我們的大腦,是生命的中樞,也是上帝創造人類偉大的傑作。它掌控了我們的行為思考,以及許許多多複雜且細緻的功能。當大腦被疾病侵犯時,如何降低它的功能損傷是醫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國內女性病患而言,乳癌目前的發生率排名第二,僅次於子宮頸癌,死亡率排名第四,也緊追肺癌、肝癌及結腸直腸癌之後。隨著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篩檢的普及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還不錯;但對較晚期才診斷的病患而言,就只能做症狀控制及治療了。一般來說,近80%乳癌轉移會在前兩年內發生,轉移處較常發生在骨骼、肝臟、肺部及腦部;而已發生轉移的乳癌患者仍有15-20%機率發生腦部轉移。腦部轉移會使病人在神經學方面、認知方面以及情緒方面發生嚴重的障礙,往往讓照顧者身心俱疲。腦部轉移病人預後不佳,未治療者大約只能存活1-2個月,經治療者存活期中位數大概為6個月。

經研究發現,乳癌患者發生腦部轉移的相關因素為(1)年輕病患(2)腫瘤大小(3)淋巴結轉移數(4)BRCA 1基因突變者(5)賀爾蒙接受器陰性者以及(6)Her2/neu腫瘤基因過度表現者。一旦病人發生腦轉移,可依病情選擇以下的治療方式:

(一)手術切除:
目標是確立診斷,立即緩解腫瘤及周邊水腫壓迫所造成的神經學症狀。試圖切除廓清顱內病灶,以期對於控制病情、改善病人生活品質及延長存活期有所幫助。此方法僅侷限於活動力尚可、只有單一腦轉移,且無其他臟器轉移的乳癌病患。一般來說,醫師會在病患接受手術後,加做全腦放射治療以增強療效。

(二)全腦放射治療:
目的是用來緩解症狀與延長生命,是大多數腦部有多處轉移病人的標準治療。全腦放射治療有急性與慢性的副作用,急性副作用包括掉髮、皮膚炎、中耳炎、疲倦,但此為可逆的,治療中止後症狀自然慢慢改善。慢性副作用包括慢性中耳炎合併積水、頭暈,較嚴重者會有腦神經功能失調、認知障礙以及小腦功能失調。為了減少神經功能的傷害,有人建議僅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而保留全腦放射治療於補救之用。然而,就目前為止,全腦放射治療仍然是腦部轉移治療的基礎。

(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
就是一般所謂的光子刀/鈷-六十伽瑪刀。刀其實是形容詞,描述使用它治療時照射部位銳利、範圍界限清楚,如外科手術刀切割一般。它是一種精確定位聚焦式的高劑量放射治療,較傳統放射治療的照射範圍小,每次給予的劑量也較少。而SRS的好處是什麼?簡言之就是對病灶施以單次高劑量放射治療,使標的吸收到高劑量放射線,而四周正常組織則相當少;只要遠離目標區,治療的等劑量曲線很快下降,減低不必要的傷害,副作用自然少很多。這種治療適合2至4顆腦轉移病灶的病人。

(四)藥物治療:
重點是症狀治療,其中包括常用的皮質類固醇。它藉由降低腫瘤微血管的通透性而使腫瘤周圍水腫減輕。另外降腦壓用藥也常用來減輕因顱內病灶導致腦壓上升的不適。至於化療藥物,通常效果不佳,因為一般乳癌的常用藥,例如紫杉醇及賀癌平(一種單株抗體),均不易通過腦血管屏障。雖然如此,有研究報告指出,“賀癌平”雖然無法通過腦血管屏障,但是當它與其他化療藥物合併用在腦轉移病人身上時,卻有無法解釋的“全身性反應”以及延長存活期的情形。近十年來,各種標靶治療陸續問世,我們可以將標靶治療比喻成“導彈”,精準的知道敵人的位置來進行攻擊;而化學治療則可喻為“炸彈”,對腫瘤所到之處進行全面式攻擊。所以可以想像,標靶的副作用以及對正常組織的傷害肯定是比化療少很多。目前標靶治療可以歸類為(1)單株抗體,專門針對癌細胞的表面抗原,如治療乳癌常用的herceptin “賀癌平”(2)新生血管抑制劑,專門抑制供應腫瘤生長的血管,如治療大腸癌常用的 avastin“癌思停”(3)阻斷癌細胞傳達生物訊息的小分子藥物,與乳癌有相關的新藥是lapatinib,此藥目前國內正進行臨床試驗,盼望能夠對腦轉移病患提供一線生機。

另外,除了腦部轉移,乳癌導致腦膜轉移的情形也不少見。腦膜轉移的臨床症狀包括腦神經病變以及馬尾症候群 (大小便功能喪失、下半身動彈不得),一般以局部放射治療來減緩症狀。研究發現,從脊髓腔内注射化學藥物往往帶來許多副作用,且對存活以及療效幫助不大。至於脊髓内轉移則比較少見,治療也是以局部放射治療為主。

隨著醫學的進步以及治療的多元化,早期乳癌的復發和死亡率已顯著降低。然而晚期乳癌特別是伴有腦轉移時,其治療仍是臨床上有待攻克的瓶頸和挑戰。期盼新一代的小分子標靶治療在未來有更佳的臨床試驗結果,能提供這群病患更有突破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