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頻影像內視鏡於早期大腸癌診斷之應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王煥昇醫師

2011 五月 12

前言
大腸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在台灣目前已經位居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名。因為多數大腸癌病人在比較晚期和併發許多嚴重徵狀後,才尋求診斷和治療,所以治癒的比率大約只有一半或者更低。事實上,如果大腸癌的病人能在早期診斷出來,及早接受治療,通常治癒的比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大腸癌成因及預防
大腸癌大部分是從大腸瘜肉演變成的,瘜肉是一種在大腸內壁形成的組織增生,可能長在大腸的任何位置,但是大部分的瘜肉位在大腸的後段,而且年齡越大發生大腸瘜肉的機會越高。瘜肉的形狀可能像蘑菇有莖部,也可能是無柄的表面型。剛開始從大腸長出來的瘜肉很小,通常小於零點五公分。雖然多數的瘜肉開始的時候是良性的組織,但是某些種類的瘜肉已經確定和癌症的發生有關,具有演變成癌組織的能力,所以瘜肉可分為腫瘤瘜肉與非腫瘤瘜肉兩大類。除瘜肉本身的特性外,從長出腫瘤瘜肉到演變成癌症的過程,被認為仍需要很多條件和很長的時間,可能在數年。所以理論上,如果能及早發現仍屬良性的大腸腫瘤瘜肉並切除,不讓腫瘤瘜肉有機會發展成癌症,那就等於進一步預防了大腸癌的發生。

內視鏡角色
目前高危險族群的大腸癌篩檢,就是希望從此族群中,趁早發現還未產生徵狀的大腸瘜肉或早期大腸癌患者,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定期追蹤。如果是已經有徵狀的人,則直接接受完整的診斷檢查。而所有篩檢陽性的受檢者,最後都必須經由完整大腸內視鏡檢查協助診斷。對於內視鏡檢查中發現的大腸病灶,例如瘜肉或腫瘤等等,皆盡量利用內視鏡的瘜肉切除術或切片夾取出病灶組織,在顯微鏡下確定診斷,以安排後續的治療或定期追蹤。

過去傳統的大腸內視鏡檢查,醫師單靠肉眼主觀判斷大腸腫瘤瘜肉與非腫瘤瘜肉的種類,準確率大約只在六、七成左右。所以必須經由大腸內視鏡,憑藉純熟技術利用金屬線圈將瘜肉完全摘除,或是利用切片夾取樣病灶組織,才能在顯微鏡下正確診斷大腸病灶,並確定此大腸瘜肉將來是不是具有演變成癌組織能力的腫瘤瘜肉。但是大腸內視鏡檢查的風險與併發症產生的機率,會隨著同時施行內視鏡的瘜肉切除術或內視鏡切片的處置而增加。如果在切除不具演變成癌組織能力的非腫瘤瘜肉時,卻產生併發症,等於增加病人不必要的風險。因此,這十年來大腸內視鏡檢查和治療有許多的研究和改良,主要集中在內視鏡下直接判斷大腸病灶的研究,和發展更安全的內視鏡治療方法。

窄頻影像內視鏡
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染色內視鏡鏡檢、以及放大內視鏡鏡檢,便是企圖改善傳統大腸內視鏡鏡檢的診斷,提高在內視鏡下直接診斷大腸病灶的準確率。但是,染色內視鏡鏡檢必須噴灑特定表面染劑,從病灶表面的紋路和周遭正常組織的不同,來判斷病灶的種類。所以噴灑染料的濃度、量、範圍、部位、和觀察表面細微紋路差別的經驗,都會影響結果正確性。此外,染色內視鏡鏡檢花費檢查時間相對太長,內視鏡的保養也較困難。因此,除了日本以外,較少有廣泛的使用。放大內視鏡鏡檢則是增加了畫面可隨時局部放大的功能,可更清楚的觀察病灶表面的紋路,加強診斷的準確率。

至於更新的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則是利用光學過濾鏡片過濾內視鏡的光源,只讓固定範圍內的紅綠藍三種波長光集中照射到腸黏膜下層,直接觀察黏膜下層血管分布情形,判斷大腸內的病灶。詳細一點來解釋:因為一般內視鏡使用氙氣燈做為光源,再利用鏡頭的感光元件,接收光源在腸道黏膜反射的數位訊號,在電腦重組成像,因此能提供良好的影像品質讓醫師尋找腸道病灶。但是,因為這些瘜肉或癌症多由腸道黏膜生長出來,在初期時,因為尺寸小、扁平,甚至顏色與周圍腸道黏膜相差不大,有時很難在一般內視鏡下找到。幸虧,腫瘤擁有相對快速增長的特性,所以,供應腫瘤的血管也會同時快速增生,腫瘤內的新生血管密度會比周圍正常腸道黏膜來得豐富。因此如果內視鏡能夠看清並分辨腫瘤內的新生血管與正常黏膜下層血管的不同,那麼即使是原本不易發現的初期腫瘤,也會一一現形。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就是根據這樣的物理原理,只讓固定範圍內的紅綠藍三種波長光 (500 nm; 445 nm and 415 nm)穿透黏膜層,當光線遇到血管及紅血球時,綠藍光波被吸收,使血管顯像出棕色反應。因此,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能夠直接看清並分辨病灶與正常黏膜下層的血管分布差異,作進一步診斷。根據目前三、四年內已發表的文獻看來,比較診斷大腸腫瘤瘜肉、非腫瘤瘜肉、或是早期大腸癌的內視鏡檢查方法,以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與染色放大內視鏡檢查的準確度最好,高達八、九成。然而,因為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只要按個切換鍵就可與一般內視鏡檢查隨時切換,不需噴灑特定表面染劑,可以減少檢查時間,所以有被廣泛採用的趨勢。

結論
在應用上,當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時,如果有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則可以隨時根據需要切換,尋找原本不易發現的大腸病灶。而發現大腸病灶時,也可以利用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可靠地判斷大腸病灶是大腸腫瘤瘜肉、非腫瘤瘜肉或是早期大腸癌,再決定治療方向。例如,診斷是非腫瘤性大腸瘜肉,通常不考慮切除瘜肉,以避免可能的風險和併發症。當診斷是腫瘤性大腸瘜肉,則應該執行大腸鏡瘜肉切除術,預防進一步發生大腸癌。如果診斷是早期大腸癌,則可考慮施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診斷和治療一次完成,或安排後續大腸切除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