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少臺東地區口腔癌的發生


臺東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 邱宏正醫師

2010 五月 04

前言
根據國民健康局2005年調查顯示,15歲以上的男性患口腔癌以花蓮縣佔最高(32.7%) ,接下來是臺東縣(31.2%)以及雲林縣(26.4%)。從以上數據看來,鄉村地區的男性民眾患口腔癌的機率比城市地區來得高。不過與2002年的調查相比,花蓮縣(32.6%)以及臺東縣(35.6%)的男性民眾患口腔癌的機率近幾年都有受到控制。調查中也發現,與2002年做的調查比較,原來嚼食率最高的臺東縣15歲以上的男性患口腔癌的機率由2002年(35.6%)到2005年(31.2%)約降4.4%。根據臺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統計,牙科病房口腔癌病患,以來自臺東縣、花蓮縣住民居多。

嚼檳榔是臺灣人及印度人的特殊嗜好。但嚼檳榔確實和口腔癌脫離不了關係,譬如在不嚼食檳榔的北美地區,頰膜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一年碰不到幾例,但在臺灣及印度,頰膜癌卻是最常碰到的口腔癌之一。所以臺灣除了以鼻咽癌出名之外,拜嗜嚼檳榔所賜,也以口腔癌著稱。男性嚼檳榔以31至45歲為最多(佔22~25%),與2002年調查的17%相較,其中15歲以上男性嚼食檳榔已有下降的趨勢;以地區來看,東臺灣居冠(25%)、其次為南台灣(19.4%)和中部縣市(17.8%),臺北市與高雄市則位居最末兩名。調查顯示,都市化程度愈高、嚼食率則愈低。而以臺灣本島而論,檳榔人口比例最高的彰化、雲林沿海及臺東地區,恰也是口腔癌比例最高的地區,到處可見檳榔攤林立,檳榔相關產業也歷久不衰。

臺東縣檳榔產業與文化
十九世紀時彰化縣永靖鄉開始種植及販賣荖花和荖葉;1960年代,南投雙冬試種荖花、荖葉,1980年以後,臺東成為荖花及荖葉的重鎮。全臺五分之四以上的荖花、荖葉產量集中在臺東,不少臺東農民因而致富;又因採收需要大量的人力,以致臺東農人的工資居高不下,對臺東的繁華有相當大的貢獻。荖花的種植要一年的時間才能收成,每年五到八月是盛產期,三到五月青黃不接時期還需要仰賴國外進口。臺灣約有三百多萬的吃檳榔人口,檳榔相關的工作人口(包括採收、行銷及販賣)約兩百萬,檳榔族加上檳榔企業約五百萬人。據統計,一年吃掉檳榔的費用在一千五百億台幣以上。臺東縣政府教育局也發現,年齡層也有不斷下降的趨勢,這種情形值得社會的憂心與重視。

臺東縣是多元民族匯集的區域,檳榔在阿美族社會具有下列功能:包括招待訪客時的心意、各種祭儀中的祭品、請親友或鄰居幫忙時的酬勞、訂親及結婚時不可或缺的禮物、表示愛意的象徵以及違規賠罪的償金。檳榔在阿美族人的眼中像母親一樣,因檳榔內含水,味道甜美,像母親的奶水,而且檳榔在阿美族話中和女性生殖器官的名稱相同。蘭嶼達悟族以檳榔象徵女孩,荖藤為男孩,因此當女性懷孕時,如果先生夢到自己種荖藤,表示會生兒子;種檳榔樹,則是生女的預兆。白灰象徵愛情或感情,如果少男在夢中看到認識的少女種檳榔和荖藤,表示和她有緣。排灣族部落檳榔圍繞住家四周,因為檳榔在該族人的生活上有極大的份量,除了是交際應酬的必備食物,檳榔也是婚禮上不可缺少的禮品,以往排灣族平民家種的檳榔樹,第一把檳榔要獻給頭目,做為繳納地租的象徵。東興村魯凱族以往的田地,檳榔和苧麻是必種的作物,該族以亭亭玉立的檳榔樹,形容端莊的淑女。臺東平原卑南族的生活中,檳榔除了食用外,在祭祀及巫術時都用得上,也是用得最多的施巫用品。檳榔也是卑南族的海祭、聚落麗淨祭及境界拒邪祭的重要祭品 。

檳榔嚼塊的成份
檳榔嚼塊係指檳榔及其添加物所混合而成的嚼塊,目前最普遍的檳榔嚼塊成分包括:檳榔子(areca nut)、荖花(unriped fruit of Piper Linn)、荖葉(betel leaf of Piper Linn)、荖籐(Piper betle linn)、石灰(slaked lime)及香料(如:兒茶(catechu)等,分別介紹如下:
1.檳榔子:檳榔子(指無任何其他添加物)在中藥材具有止痢、驅蟲、縮瞳、興奮等效果,其主要成分包括多酚化合物、檳榔鹼、粗纖維、脂肪、醣類等。其成份會促使口腔黏膜細胞合成膠原蛋白的量增加,同時會使口腔黏膜細胞分解膠原蛋白的能力下降,因此形成過量之膠原纖維堆積,並因而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症(oral submucous fibrosis)。其咀嚼後可產生提神(興奮性)及保暖感覺的成分係來自於檳榔鹼,檳榔鹼含有致突變性之物質,咀嚼檳榔時,檳榔鹼便會釋出,據研究指出對人類口腔纖維母細胞有細胞毒性。
2.荖花:荖花(指雌性荖藤的花穗)內含致癌物黃樟素(safrole)。
3.荖葉: 荖葉(指雄性荖藤的葉)含兩種主要的酚類化合物,包括丁香酚(eugenol)以及 hydrochavicol,為抗突變劑,可抗菸草之致癌性又具有抗癌物質可抑制麴菌之生長與黃麴毒素之產生。
4.荖籐:荖籐是香辛植物的一種,具有清涼作用,對檳榔塊則有佐味功能。常用時,會使牙齒變黑,食用過多,則會降低食慾及人體功能,而且在長期嚼食情況下,可能產生強烈化學性刺激的亞硝基致癌物質。
5.紅灰與白灰:兩者的差異在於紅灰有加入甘味料(sweetening)、調味品(condiments)或香料(flavouring)等各家偏方。紅灰與白灰之致突變性並不明顯,但石灰會使口腔環境變成鹼性,在鹼性環境中檳榔塊之一些成份會釋放出一些游離基,而游離基易引起細胞變性。在嚼檳榔塊的過程中,口腔黏膜會和檳榔塊成份中不同濃度之生物鹼及多種亞硝基胺化合物接觸,而亞硝基胺化合物早已被認為是引起口腔黏膜病變的一種重要因子,也是種致癌物質。菸草與檳榔塊一起合用,口腔癌罹患率大於未併食菸草者,因為菸草中特有的亞硝胺與檳榔塊中的亞硝胺會有加成作用,更使致癌性增加。

臺東地區口腔癌的防治策略
策略一:加強呼籲民眾檳榔對健康之危害,包括(1) 針對不同對象製作宣導品,尤其需注意對原住民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2)利用臺東縣各式傳播媒體(電視、廣播、報章雜誌、網際網路…)宣導。(3)結合民間非營利組織資源辦理宣導教育,與臺東地區國際扶輪社保健防治與水資源管理的工作主題結合。(4)臺東縣衛生局、各鄉鎮衛生所實施口腔癌篩檢及辦理宣導教育。以及(5)與臺東縣檳榔相關產業公會協商,將檳榔包裝加列警語。

策略二:強化醫事人員在檳榔防制之功能,包括:(1)臺東縣牙醫師公會舉辦對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及牙醫師辦理口腔癌前病變檢查之繼續教育。(2)將檳榔之危害列為臺東縣各醫療院所門診病人例行性衛教內容。

策略三:推廣口腔癌檢查運動,包括:(1)結合臺東縣牙醫師公會及臺東縣醫師公會,輔導轄區內之耳鼻喉科及牙科醫師,主動對就診之嚼檳榔族病患提供口腔癌篩檢服務。(2)由臺東縣衛生局、各鄉鎮衛生所針對嚼檳榔之特殊族群或醫療資源不足之偏遠地區,聘請耳鼻喉科及牙科醫師,提供設站篩檢服務。以及(3)推廣口腔癌的自我檢查。

策略四:辦理檳榔防制介入教育工作計畫,包括:
一、開發教育模式:(1)結合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所辦理「臺東縣部落小學檳榔防制輔導計畫」,於小學試辦檳榔防制計畫。(2)結合臺東縣宗教團體辦理「台東原住民檳榔戒除之教會介入模式先驅研究」。

二、校園巡迴宣導:委託臺東劇團與志工團體至高中以下學校以表演活動方式傳遞觀念。

策略五:推動學校健康促進計畫,配合教育部與衛生署共同規劃推展「學校健康促進計畫」,於臺東縣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藉由臺東縣牙醫師公會參與臺東縣教育局評審過程,要求菸害及檳榔健康危害之防制列為必選議題。

策略六:軍方檳榔防制計畫,結合臺東縣境內空軍志航基地、陸軍太平營區、後備司令部團管區與海巡署東巡局辦理檳榔防制計畫,營造軍中拒嚼檳榔的支持性環境,潛植正確概念,對未嚼食者可達預防宣導之效,嚼食者可藉同袍的影響力達到戒嚼,使退役後,能提高拒嚼檳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