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細針抽吸或切片檢查會造成癌細胞轉移嗎?


台北榮民總醫院 病理部 賴瓊如主任

2010 三月 19

簡介
早在19世紀末期,對於細胞診斷之描述即已開始,例如各式各樣脫落細胞檢體都已有一定之觀察。但真正要說到現代細胞診斷之濫觴,則首推在1941及1943年由Papanicolaou及Traut兩位醫師所共同發表“由陰道抹片來診斷子宮頸癌”之文章,從此細胞診斷才正式並積極的被運用在癌症之篩檢及診斷上。

細針抽吸細胞檢查(FNAC)的應用則大約開始於1950年左右,歐洲與北美洲幾乎同時開始進行。剛開始FNAC是被用來確認懷疑復發或轉移之病灶,若能以FNAC確診,則病人可減少進行外科手術採取檢體之手續,畢竟外科手術需要麻醉等較複雜之過程且危險性相對較高。FNAC被應用於原始腫瘤之診斷則是近30年以來的事情。其實不只能運用在腫瘤之診斷上,對於感染性疾病例如黴菌或某些病毒也可利用細胞學檢查得到診斷。近年來更有手術中細胞學檢查之發展,對於前哨(sentinel)淋巴結或其他檢體可提供迅速且有一定準確度之診斷。

FNAC優點:
明顯的,FNAC有各種好處,例如相對較不疼痛,可快速診斷而且較為便宜。吾人常以SAFE來描述細針抽吸之優勢:Simple(簡單)、Accurate(準確)、Fast(快速)、Economic(經濟)。若由有經驗之醫師來執行抽吸及判讀,則能達到幾乎與組織切片相當之準確度。因此,結合FNAC和組織病理及臨床影像資料可提供病人完善之診斷服務。FNAC應用之組織或器官,主要是容易觸診之器官,例如皮膚、皮下軟組織、淋巴結、甲狀腺、乳房及唾液腺等等。深部器官如肝臟、胰臟、肺臟等則需影像幫助,例如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協助定位後再施行抽吸。

FNAC的缺點:
FNAC的缺點包括有疼痛、出血、感染或氣胸等等,但這些缺點或併發症不是很輕微就是非常罕見,愈表面之組織或器官相對比深部之器官抽吸更加安全。另外一項較為人所擔心之缺點是:抽吸過程可能造成惡性細胞沿著抽吸路徑而散佈。這項缺點早在FNAC應用初期即已被廣泛探討過,曾有之論文報告都是非常罕見之零星病例報告,例如胸壁、甲狀腺、腎臟、胰臟等等,平均而言發生機率僅0.03%左右。而且儘管惡性細胞有被散佈到抽吸路徑當中,但是對病人造成之後續影響仍無法確實評估。尤其是否會因此而造成惡性細胞遠處轉移的機會增加,在Berg與Taxin等人之研究報告中,證明這危險只是理論上存在但實際上並沒有被發現。

Roussel及Powers等學者在不同之研究報告中指出,會造成惡性細胞散佈之機會與抽吸針頭之粗細有絕對的關係。當針頭小於或等於22號時,這種危險性是相當相當低的。而且,後續之切片或手術範圍通常會涵蓋抽吸之路徑,因此就算惡性細胞被帶出,後續也會被切除或接受放射線治療,可大大減少傷害。

當抽吸的次數愈多,危險性相對也較高,不同器官也有不同之危險性。當被抽吸的病灶外面並無覆蓋正常組織的時候,惡性細胞比較容易散佈。雖然如此但畢竟是非常罕見,因此並不會因而減低FNAC之應用價值與被使用之頻率。

其次,FNAC之缺點也包括了可能因為抽吸過程而造成組織後續之變化,例如血腫形成、梗塞壞死及組織相關關係被破壞等等,而增加之後組織診斷之困難度。但在目前所有之報告中,這種狀況也是非常罕見的。只要抽吸過程能注意有這些危險性存在並小心謹慎施行FNAC,就能減少不必要的併發症。

FNAC的限制
雖然理論上FNAC可應用在任何器官或組織之診斷,但到目前為止仍有某些限制存在。例如無法合作聽從指示之病人是不能施行細針抽吸的,還有具有凝血障礙之病人也不宜,患有肺氣腫之病人若抽吸可能有較高之氣胸機會也不可以。此外(1)細胞病理仍不若組織病理廣為病理醫師所熟悉,因此更多的訓練及經驗之累積是必須的。(2)某些診斷標準尚未統一與確定。(3)因缺乏組織結構,FNAC只有單靠細胞型態變化來作判讀,有某些腫瘤若缺乏組織結構的資料,是無法單由細胞抽吸檢體獲得準確診斷的,例如分辨甲狀腺濾泡腺腫或腺癌、乳腺腺管內乳突式增生、乳突瘤或乳突癌等等。所有從事細胞病理診斷之相關人員都必需了解上述之限制,才能正確地運用此項技術。

另外,近年來由於乳房攝影及超音波篩檢乳癌的推廣,無法觸診(nonpalpable)到之乳房病灶抽吸大為增加。此類病灶亦是較不易單由細針抽吸得到確診之狀況,因此使用較粗之針頭作抽吸的切片檢查(core needle biopsy)使用頻率有增加之趨勢。這種使用針頭比22號針粗的抽吸切片可能會增加腫瘤細胞散播的機會,不可不小心。因此吾等建議,在大部份需作抽吸診斷之病例中,宜以細針抽吸(22號針或更小管徑)為第一線診斷手續,若細針抽吸無法確診再進行core needle biopsy或其他活體組織切片檢查(incisional或excisional biopsy)。為了要更提高細針抽吸診斷的品質,吾等更加需要注意標本抽吸之技術、抹片塗抹的方法、染色及判讀的正確性,才能將這種診斷技術的效能作最極致之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