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相關的焦慮症


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 陳展航醫師

2009 十一月 27

對大部分人來說,被診斷罹患癌症是十分震驚、充滿壓力甚至創傷的經驗。癌症患者除了有身體上不適的症狀外,身體功能的減損或喪失及外觀的改變也常為患者帶來困擾。更重要的是癌症帶來對生命的威脅,常為患者的生活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擾亂患者原本的生活功能角色,也影響患者的人際互動關係。雖然當面臨生活的重大事件或改變時,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當焦慮的程度遠大於一般人可能有的反應範圍或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功能時,"焦慮"便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及處理的一項議題。

對患者來說,焦慮是甚至自癌症尚未診斷前就已出現。從懷疑可能診斷癌症、等待確診報告、對治療的選擇、對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治療後對復發的擔心、對新治療方法的期待、對疾病病程的進展追蹤…等,在每個階段都可能充斥著焦慮情緒。通常在剛被診斷出癌症時,患者常會出現"不相信"或"否認"的態度,隨之而來的是情緒的波動起伏,在這時期常會出現憂鬱和焦慮反應,也常伴隨入睡困難、食慾減退、易怒心情及思考的專注力減退等。這些症狀通常視為對急性壓力正常的情緒反應,雖有症狀但較輕微,且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漸減輕或改善。

診斷及評估工具
當焦慮的症狀一直持續或嚴重影響生活功能時,就可能達病理性焦慮的程度。在精神科的診斷準則裡,並沒有特別對癌症患者族群的獨立診斷標準。焦慮症的病人常會覺得焦慮的感覺佔據腦海且無法控制,而對癌症患者而言,除了感到焦慮情緒外,可能會常對身體不適的症狀變得特別敏感,特別是對疼痛會更難忍受。病患常因焦慮而無法仔細思考自身的病情或對治療的決策,甚至常常會影響到患者對治療的意願及配合程度。臨床醫師對診斷癌症患者的焦慮症也常有些困難,因為某些焦慮的症狀常與癌症本身的症狀或治療的副作用難以區分,例如呼吸困難、坐立不安、注意力減退、容易疲倦、失眠等,因此除了一般身體的症狀表現外,多餘的憂慮、無法控制的擔心、過度的警覺和緊張是更需要被注意的症狀。

目前國外常用來評估癌症患者焦慮程度的工具包括醫院焦慮憂鬱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和鹿特丹症狀檢測表(Rotterdam Symptom Checklist).事實上要評估焦慮症在癌症患者的盛行率有一定的困難度,因為影響的因素相當廣泛,包括患者的癌症病程、癌症類型、預後、治療方式的差異,都會影響焦慮的程度。國外的大型研究指出,約有五分之一的癌症患者併有焦慮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精神科診斷為適應障礙合併焦慮(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anxiety)及適應障礙合併憂鬱及焦慮(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ed mood)。

臨床表現
急性焦慮症狀
在面臨癌症診斷和治療的同時,所有患者都可能出現焦慮的症狀,在已有焦慮症的患者更可能惡化原本已控制的焦慮症狀。患者可能呈現整天無法放鬆的緊繃情緒、易受驚嚇、高度警覺、易怒及失眠等。焦慮的患者可能腦海中會不斷的出現與癌症相關的想法或影像,擔心復發、擔心治療無效或不完全、擔心治療的副作用等,同時也會擔心其它身體器官受損以及最終死亡的威脅。通常,在焦慮狀態的病人會認為自己處在一個十分無助且失控的情況。

生理上的表現可能看到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胸口緊悶、頭暈、冒汗等,副交感神經相關的症狀也很常見,包括腸胃不適、反胃、腹瀉等。當這些症狀突然出現且短時間內到達一定強度,就可能是恐慌發作(panic attack)的症狀。通常患者會伴隨極度焦慮、覺得自己快昏倒或即將死去,因為這種經驗十分駭人,即使在平常沒有症狀的時候,患者也大多會有害怕再度發作的預期焦慮,失眠、食慾減退及”性趣”減退的症狀也很常見。行為表現上可能發現患者常常坐立不安、無法專注做事情、因失眠引起的精神狀況不佳、失去耐性或挫折容忍度變差等。因為一直處在焦慮的狀態,患者會對自己身體的症狀特別敏感,擔心是否出現癌症病情惡化的徵兆。極度焦慮的患者甚至會希望逃離醫院以避免感受到疾病的威脅,或因此拒絕接受正規的醫療處置。

慢性焦慮症狀
長期有焦慮症或恐慌症的病人,可能因為癌症的診斷、癌症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身體不適的症狀或住院治療的環境等加重其原本的焦慮症狀。同樣的,反覆或突然的恐慌發作可能會使得患者拒絕正在進行中的治療。患有創傷後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患者,也可能因為癌症的壓力而使症狀再度出現。患有特定對象恐懼症(specific phobia)的病人,特別是針頭/血液恐懼症(needle/blood phobia)或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的患者,在可能會無法忍受在治療過程中的某些措施,影響其癌症治療的進程。

焦慮的原因
患者本身因素
在一般族群中,焦慮症通常與女性、年輕族群、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等相關。而在癌症患者族群中,這樣的差異似乎較不明顯,表示癌症所產生的影響較其他的因子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某些研究中顯示,癌症患者的焦慮程度似乎與患者本身某些特質相關,特別是本來焦慮程度高或有強迫性格特質的人。壓力調適、自我掌控能力及社會支持度也與焦慮程度相關。舉例來說,情緒支持度較好的乳癌患者有比較好的自尊和自我掌控感。焦慮程度較高的乳癌患者有較多的無望感和宿命論,且較低與癌症對抗的戰鬥精神。

癌症及治療相關因素
焦慮程度也可能會隨著癌症病情的惡化而逐漸升高。在面臨各項治療措施時,例如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或手術時,也會引發焦慮情緒。研究發現焦慮程度自診斷癌症後逐漸升高,至手術前到達高點,在術後逐漸下降。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可能因為預期藥物的副作用而產生焦慮,甚至出現預期性的噁心嘔吐,也會降低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常出現焦慮、無助感、坐立不安、惡夢及失眠等。許多患者認為放射線會同時損害其他身體器官,也可能會對身體症狀變得敏感。放射線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可能持續的時間較長,也讓患者的焦慮程度會持續較久的時間。

生理相關因素
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中也包括一般醫學狀況所引起之焦慮症及物質引起之焦慮症。臨床上若要下這樣的診斷必須釐清焦慮症狀與身體疾病和藥物使用的關連;是否為典型或原發的焦慮症狀;身體疾患或物質使用是否會引發焦慮症狀等。未得到控制的疼痛是最常見造成癌症患者焦慮的症狀。雖然臨床上疼痛並未與癌症進展證實有其相關性,病人常覺得疼痛表示疾病正在惡化或未得到控制。疼痛的病人可能呈現臉部表情扭曲、冒汗、坐立不安及焦慮。患者可能會頻繁的抱怨或求助,若症狀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或控制,患者可能更加激躁不安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當病人仍有急性疼痛的症狀的干擾時,是無法很好的評估其是否存在有焦慮症的狀況。

要特別注意的是,焦慮往往是病況出現變化的其中一項徵兆,例如在癌症患者中常是缺氧或呼吸窘迫的表現,甚至要考量有無肺栓塞的可能。若病人合併發燒冒冷汗,要考量是否為敗血症之徵兆。譫妄狀態在癌症患者也時常出現,患者可能出現焦慮、害怕合併意識狀態改變。許多內分泌相關因素也會造成焦慮,譬如低血糖等。某些腫瘤會造成內分泌狀態改變者也易產生焦慮症狀。

藥物引發的焦慮也不在少數,例如常用於癌症患者的類固醇就常引起情緒起伏或焦慮相關症狀。類固醇引起的焦慮在症狀上與原發性焦慮症很難區分,但若在類固醇使用期間突然出現的焦慮症狀就可能與類固醇使用相關。另外常見引發焦慮的藥物包括某些止吐藥(metoclopramide或pro-chlorperazine)、氣管擴張劑(bronchodilators)、交感神經刺激物(β-adernergic agonist)、中樞神經刺激物(例如pemoline、methylphenidate、dextroamphetamine)或抗憂鬱藥物(例如SSRI)等。某些藥物戒斷時期也常出現焦慮症狀,例如酒精、安眠藥物、止痛類藥物等,這也是臨床醫護人員需要注意的。

治療
能夠辨識出焦慮的症狀才有辦法開始處理及治療。焦慮的初步處理方式其實並不複雜,給與情緒支持、讓患者表達情緒及其擔憂、提供足夠資訊並予以澄清等都可以降低焦慮程度。對即將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詳細說明治療步驟及計劃,及可能出現的相關副作用可以讓患者做好較充足的心理準備。患者若有機會可以討論他們的焦慮來源,譬如擔心身體不適的症狀、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失去自主決定能力、失去社會功能、害怕成為家人負擔、害怕死亡的方式等,可以降低他們焦慮的程度。此外,一些簡單的技巧可以幫助患者處理焦慮的症狀,例如放鬆技巧的訓練或轉移注意力等。

抗焦慮的藥物的使用也常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Benzodiazepine類的藥物對於癌症患者的焦慮具有廣泛的治療效果,包括降低焦慮、助眠、肌肉放鬆、減少化療引起之噁心嘔吐等,對恐慌發作也有很好的症狀控制療效。但使用時也需注意其劑量太高所帶來的副作用,需要仔細評估。其他抗憂鬱類的藥物,如三環類抗憂鬱劑或SSRI等,對焦慮症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除藥物外,認知行為治療、個別心理治療、或團體治療等對患者也有相當的幫助。臨床上的治療方式需視病患個別的身體情況、焦慮症狀、個人需求以及配合程度等,給予不同的處置。

結論
焦慮是癌症患者時常出現的症狀,當能正確的被識別及處理,除能對癌症的治療有所幫助外,也能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達到全人、全面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