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子暨電腦斷層攝影機(PET/CT)於腫瘤學之運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 核子醫學部 王世楨主任

2009 十月 16

一、前言
西元1974年Micheal Ter-Pogossian, Michael E phelps, 和Edward Hogguan 三位教授於美國華盛頓大學發展出正子造影技術,許多醫學中心紛紛以正子造影技術來進行各項生物醫學的探討,其中最吸引醫學界注意的為以FDG PET 造影技術觀察到人類接受各種不同的刺激(視覺及聽覺…的刺激)或進行各種不同的行為(思考、記憶或四肢驅動),所造成腦部各種不同部位FDG之聚集增加,隨之而來的美國各大醫學中心紛紛以FDG PET技術探討腦部的各種生理變化及各種腦部異常。雖然各種研究如火如荼的在各大醫學中心進行著,但PET的普遍性比起同時發展出來的電腦斷層(CT)及磁振造影(MRI)還是遜色不少。其最主要原因為PET所使用的短半衰期同位素藥物須要有迴旋加速器的支持,由於迴旋加速器的造價及維持費用相當驚人,這也造成PET影像技術一直無法普及,直到1998年HCFA(Health Care Finance Administration )針對數種癌症同意正子造影的保險給付(台灣健保局於93年7月1日也開始正子造影的健保給付),一時之間正子造影中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在台灣各地成立。正子造影技術在經過多年的臨床使用經驗後,發現正子造影技術有缺乏解剖結構資訊、以及檢查時間過長這兩個問題需要改善;西元1995年David Townsend 於美國匹茲堡大學提出PET/CT概念,並於西元1998年完成PET/CT的原型機,可於一次造影中同時提供生理學及解剖學影像;再加上近幾年來在PET偵檢器晶體的改良,有效縮短檢查時間,一舉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台北榮總於2007年引進PET/CT攝影機,並已裝機測試完成,期能對腫瘤科醫師在臨床診斷疾病病灶定位上有更大的助益。

二、PET/CT於臨床上的運用
PET/CT 在臨床上的運用範圍甚廣,在臨床腫瘤學上比較常用的時機包括:
1.良惡性病灶的鑑別。
2.尋找原發性惡性病灶。
3.隱匿性和等密度腫瘤之偵測。
4.腫瘤之分期。
5.復發腫瘤之偵測及再分期。
6.治療效果之評估。

三、國內健保給付的正子檢查項目
健保局於93年7月1日同意給付全身正子造影檢查,及局部正子造影,實施本項目檢查須符合下列症狀:
1.乳癌分期治療。
2.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不包含腦瘤及甲狀腺癌)、肺癌(非小細胞性)、淋巴癌及黑色素癌之診斷、分期及復發後之再分期。
3.存活心肌偵測。
4.癲癇病灶術前評估。
5.肺癌。
6.甲狀腺癌復發後之再分期。

四、受檢者的輻射安全
接受傳統正子造影檢查的受檢者經接收靜脈注射F-18 FDG 10mCi,受檢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大約為10mSv,受檢者接受PET/CT檢查除了接受傳統正子造影檢查的輻射劑量尚須加上CT造影所產生的輻射劑量大約為20mSv,由於CT所產生的輻射劑量可因設定條件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有一些醫院採用低劑量CT檢查模式,可將PET/CT檢查所產生的輻射劑量降低至12mSv左右。由於接受正子造影檢查所注射的F-18 FDG是經由泌尿系統排出,使膀胱成為輻射吸收劑量最大的器官,鼓勵受檢者在注射F-18 FDG之前多喝水,多排尿,應可有效的減少受檢者的輻射吸收劑量。

五、正子影像檢查的準確性
正子影像檢查對身體各部位偵測之準確性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大概準確度皆在90%以上。國外有一份分析報告針對1474肺腫瘤病例,正子影像檢查的靈敏為96.8%特異度為77.8%。特異度較差的原因為有一些發炎性病灶也會攝取大量的FDG,所以會產生偽陽性的結果,另外有一篇報告指出,PET/CT對肺癌病灶之偵測準確性比單純的PET及單純的CT高過許多,當然PET檢查所產生的偽陽性結果的問題,目前已有許多新的藥物(F-18 FLT, C-11 Choline, C-11 tyrosine…)在進行臨床試驗,希望經由這些新的藥物被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正子影像檢查的特異度。

六、結語
近幾年來由於各種醫療科技(尤其影像技術)的進步,腫瘤科醫師可以十分精確的掌握腫瘤患者的狀況,進而為癌症患者量身訂製打造一套專屬個人的醫療計畫,使癌症患者可以接受最有效的治療。腫瘤科醫師常會運用各種化學藥物治療癌症患者,由於這些化學藥物價格非常昂貴,或多或少會有副作用,腫瘤科醫師在使用化學治療之後,非常希望能夠及早知道這種藥物對此患者是否有效,根據文獻報告FDG PET 檢查可以在實施化學治療開始後的1~3星期即可判定治療效果,據此腫瘤科醫師可以修正癌症患者的治療計畫。由於正子影像檢查已被證實可以有效的協助腫瘤科醫師對癌症患者的診治,希望腫瘤科醫師可以妥善應用PET/CT讓國內癌症患者獲得更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