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標靶治療現況與展望


柳營奇美醫院 血液腫瘤科 黃文聰主任

2009 十月 02

肝癌在全球癌症死因中排名第五,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民國九十六年的統計,肝癌僅次於肺癌佔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雖然罹患早期肝癌的病人可藉由如外科手術切除、肝移植、以及經皮酒精注射(簡稱PEI) 或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簡稱RFA)等方法達到治癒的期望,但多數病人發現時已非早期,加上腫瘤侵犯血管或肝機能太差,只有不到兩成的病人可接受手術切除。雖然肝臟移植愈來愈常被使用,不過受限於種種條件限制只能施行於少部份病患。對於無法接受根治治療的肝癌病患目前比較常用的是肝動脈血管栓塞治療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簡稱TAE)、經皮酒精注射和射頻燒灼術,前者是阻斷肝癌細胞血液來源,使腫瘤細胞得不到養分而死亡,後兩者則是直接殺死肝癌細胞。然而如果肝癌侵入重要門靜脈血管或合併有肝外轉移,藥物治療將是較為可行的治療方式。

談起肝癌藥物治療,好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公認有效的第一線治療方式,傳統的化學治療雖然對10到30%的晚期肝癌病患可明顯使腫瘤縮小,但在隨機分配的比較性研究中,病人在接受化療後卻得不到存活的優勢。追究其原因,肝癌細胞本身的抗藥特性是為主因,肝癌病患多數合併有肝硬化,不佳的肝功能往往讓病患較難承受化學藥物所引發的副作用,直接間接的影響了藥物治療的效果。

近年來,標靶治療藥物被廣泛運用於抗癌治療,標靶治療的原理是希望針對癌細胞進展過程中所涉及的突變、增殖或擴散的機轉,阻斷癌細胞生長或修復的必經路徑;或是藉由抑制腫瘤血管新生,剝奪其養分來源來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促進癌細胞死亡、防止癌細胞擴散的目的。此類藥物能針對癌細胞中特有的激酶、分子、或癌細胞表面抗原等進行攻擊,因而比傳統化學治療毒殺的對象更具選擇性,也因此減少了許多抗癌藥物治療所引發的副作用。目前臨床上廣被使用的標靶治療藥物依其作用機轉大約可分成3大類,分別為阻斷癌細胞訊息傳遞路徑的藥物、抑制血管新生的藥物及攻擊癌細胞表面抗原的藥物,其中有些藥物同時具有多種抗癌機轉。關於標靶治療藥物於肝癌的臨床運用以前兩類藥物較具進展,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阻斷癌細胞訊息傳遞路徑的標靶治療藥物
1. Sorafenib (Nexavar,蕾莎瓦 ) 是一種口服的多激酶抑制劑,作用機轉為抑制與腫瘤生長、腫瘤血管新生有關的激脢。作用目標包括RAF激脢、第二與第三型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 VEGFR-2, VEGFR-3)、貝他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ß)、KIT和FLT-3。在西方針對晚期肝癌病患進行的肝癌評估隨機試驗(SHARP)中,蕾莎瓦與安慰劑比較,可顯著延長晚期肝癌患者的整體存活期達44%(7.9個月延長至10.7個月),並可顯著延長病情惡化的時間達73%(2.8個月延長至5.5個月)。然而東西方在肝癌形成原因上有極大差異,於SHARP臨床試驗中B型肝炎及C型肝炎病患分別只佔其研究病患的18及28%,迥異於東方以病毒性肝炎尤其是罹患B型肝炎為主的肝癌族群,所幸蕾莎瓦與安慰劑於亞洲執行晚期肝癌試驗的結果同樣確實蕾莎瓦的療效,顯示治療組整體存活期可達6.5個月,比對照組的4.2個月提升47%,平均治療2.8個月後,治療組才開始出現肝癌惡化,優於對照組的1.4個月。這兩個重要臨床研究的成果讓蕾莎瓦成為唯一拿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可的晚期肝癌治療用藥,但接受治療病患其腫瘤能明顯縮小的比率卻只有2至3%,整體存活時間的延長也只差強人意,預期未來的肝癌藥物臨床試驗將以此藥為基礎,與之併用或以之為對照組,尋求更進一步的突破。

2. Sunitinib (Sutent,紓癌特) 也是一種口服的多激酶抑制劑,在針對26位晚期肝癌的第二期臨床試驗中病患平均存活達11.6個月,然而腫瘤明顯縮小之病患仍只有一位,目前此藥和蕾莎瓦的隨機第三期臨床試驗正在包含台灣在內的跨國多家醫院進行中。

3. Erlotinib (Tarceva, 得舒緩) 也是一種口服的激酶抑制劑,可藉由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器(EGFR)阻斷Ras/MAPK訊息傳遞路徑,導致肝癌細胞的死亡。類似此作用機轉的標靶治療藥物尚有gefitinib (Iressa,艾瑞莎)、cetuximab (Erbitux,爾必得舒)、lapatinib (Tykerb,泰嘉錠),在此類藥物所進行的第二期晚期肝癌臨床試驗中,腫瘤明顯縮小的比率約為0到9%,平均存活約為6至13個月。

(二) 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治療藥物
此類的代表藥物為 bevacizumab (Avastin,癌思停)。肝癌為富涵許多血管的腫瘤,不難想像會想運用此類抑制血管新生的藥物來治療肝癌,在最近發表的erlotinib併用 bevacizumab的包含40位晚期肝癌的第二期臨床試驗中,腫瘤明顯縮小的病患比率達25%,平均存活可達15.6個月,然而此類藥物於肝癌病患的使用必須特別留意可能引發出血的併發症。

(三)其他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藥物之外,針對肝癌增生相關傳遞訊號如Akt/mTOR路徑攻擊的藥物如temsirolimus(Torisel,多你壽)也逐步進入初期臨床試驗。

標靶治療藥物於晚期肝癌的治療成效經長期的努力已漸露曙光,礙於差強人意的療效但副作用低與病患耐受性佳的特性,合併使用化學藥物或是併用多重標靶藥物勢必是未來的研究重點。此外將此類藥物用以預防早期肝癌術後復發或併用於血管栓塞等局部性治療,亦是值得高度期待。然而不管是現在或未來,當我們解讀這些藥物臨床試驗結果時,必須特別考量東西方族群之間肝癌的特性與肝癌醫療行為的差異,唯有更多本土臨床資料的佐證方能找出針對國人肝癌的最佳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