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臍帶血移植


台北榮民總醫院 兒童醫學部 血液腫瘤科 洪君儀醫師

2009 元月 16

近年來國內多家臍帶血銀行紛紛設立,並在媒體上宣傳廣告,倡導儲存新生寶寶之臍帶血,使得關於臍帶血的話題一再被提起。然而何謂臍帶血?也許您並不十分清楚;其實臍帶血意指自母體胎盤連結嬰兒臍帶部分的所有血液,應稱為胎盤臍帶血才是。其價值在於內含許多原始幹細胞,具有自行再生與分化成特定細胞與組織之神奇潛能,可應用於基因治療、複製組織及器官、藥物研發、藥物安全與毒性測試等,對人類未來的生活與醫學進展可能造成重大影響,因此1999年被“科學”(Science)雜誌選為“年度突破"。

臍帶血的應用,最早也是目前最廣泛的,要算造血幹細胞移植(通常簡稱為臍帶血移植)了。比較歷史悠久的骨髓、週邊血移植與臍帶血移植可發現,臍帶血移植有以下優點:收集容易、對捐贈者無任何副作用、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機率較低、可忍受1至2個人類白血球抗原(HLA)不合等。然而每單位臍帶血約60-150毫升,僅含單核細胞數約4~11x108個,換言之,其細胞數量受到限制,不敷體重較重者使用。因此缺點包括植入速度較慢、感染和出血之機會增加、植入失敗機會較高等,因而限制了應用範圍。

1988年Gluckman在法國完成首例臍帶血移植於Fanconi 氏貧血兒童患者後,全球已累計達數千例之移植經驗。歸納起來,較易移植成功之因素包括年紀小於六歲、體重低於20公斤、巨細胞病毒血清檢驗為陰性、植入細胞數為3.7x107個以上等。

門診常遇到民眾詢問關於臍帶血移植的相關問題,並主觀認為臍帶血移植比骨髓移植容易,風險較低;事實上這種想法並不正確。「臍帶血移植」的過程和骨髓移植大致相同,危險性決不亞於骨髓移植。於移植前二者均接受高劑量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然後輸入造血幹細胞來重建病人造血系統,病人可能會發生感染、黏膜發炎、噁心嘔吐等併發症,需要保護隔離、多次輸血、施打血球生成素、服用免疫抑制劑等治療。

相當多的疾病有機會透過造血幹細胞移植得到治癒,其適應症主要包括以下兩大類:
一、基因疾病:包括許多免疫不全疾病,如1.嚴重免疫功能不全症、Wiskott-Aldrich 症候群等;2.貯蓄性疾病(Storage diseases);3.Fanconi 氏貧血;4.海洋性貧血或鐮刀型血球貧血;5.其他先天性異常。

二、血液腫瘤疾病:包括1.惡性疾病,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高危險或復發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及其他固態瘤;2.非惡性疾病,如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

最近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與兒童醫學部合作,完成血液癌症病患之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此病例為國內目前接受臍帶血移植者中體重最重(68.5公斤),且使用兩單位臍帶血移植成功者。該病患接受移植時為13歲,目前仍定期至門診追蹤,狀況良好。

優良品質的臍帶血是移植成功的前提。在台灣,臍帶血銀行的設立始於1997年。收集的臍帶血分成捐贈與自費儲存兩種;捐出的臍帶血保存於公益的臍帶血銀行,可提供給所有需要的人使用,使用率較高。而坊間一些臍帶血銀行推動自費儲存者,僅限自己或親人使用,使用率相對較低,需自行負擔收集、冷凍、儲存等所有費用。由於許多民間臍帶血銀行大力推廣,近年來收集到的臍帶血總數逐年增加,找到HLA配對相合的機率自然同步上升。然而在台灣,臍帶血移植停留在人體試驗階段,尚未納入全民健保給付的範圍,因此其發展與臨床經驗累積受到限制。此外,由於臍帶血幹細胞之品質乃移植成功之關鍵,政府如何對各家私人臍帶血銀行做規範,以保障自費儲存者與接受臍帶血移植之患者兩方權益,實乃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