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週邊血幹細胞移植以及血液惡性腫瘤的標靶治療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血液腫瘤科 戴承正主任

2009 元月 15

診治血液惡性患者的時候,病患有時候會冒出一句話來,“是不是要馬上做骨髓移植?”。有時候病人及家屬很著急,我們常常必須耐心的向他們解釋,移植必須在血液惡性疾病,如血癌、淋巴瘤在治療後達到緩解的狀況時,再予以施行,才能成功的延長患者的生命,甚至得到長期緩解。
什麼叫骨髓捐贈?骨髓捐贈事實上不是切下一塊骨頭,再將它種到受贈者身上。事實上,骨髓捐贈是抽出捐贈者骨髓內的血---因為這些血富含大量的血液系統的早期細胞,亦即所謂幹細胞,再將這些血輸到受贈者身上。幹細胞自己就會回到骨髓,其後再進行分裂。 

為什麼骨髓或者幹細胞移植必須在緩解的狀況下才能施行呢?簡單說來,如果骨髓或者腫瘤並未達到緩解的狀況,幹細胞或者骨髓移植是無法達到治療效果的。幹細胞或者骨髓移植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新的造血及免疫環境,但如果仍有大量的癌症細胞存在,這個免疫系統仍然可能受到嚴重抑制而無法發揮功能。    早期的骨髓捐贈是必須要進開刀房抽骨髓裡的血的。很多人都以為抽骨髓是抽脊椎(俗稱龍骨)的血,這又是一個錯誤的想法,骨髓最常抽取的位置是在屁股兩邊突出的位置或者是胸骨的位置。因為近幾年來白血球生長激素的發明。我們可以利用它將幹細胞游離到週邊血去。因此,捐贈者可以藉著分血儀器,像洗腎機一樣,經過離心機,將幹細胞分離後,剩下的血液再輸回捐贈者,這樣子也就不用進開刀房,也不用抽骨髓內的血了,仍然可以達成捐贈幹細胞的目的---這叫作週邊血幹細胞移植術。

目前骨髓移植或週邊血幹細胞移植的捐贈者,還是建議先由兄弟姊妹尋找合適的對象,如果找不到,可以藉由目前國內最大的骨髓資料庫,也就是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去配對。

關於骨髓資料庫的建立必須花許多年,不是到作移植時才叫捐贈者抽血配對,這樣子根本來不及。配對骨髓不是抽骨髓的血去配對,只要抽週邊血就可以配對了,但是要分析捐贈者的組織抗原卻要花2週以上的時間,這就是要大家平常就去捐贈中心抽血配對的原因,而不是有人要用時才配對。

血型並不是影響配對成功與否的重要因子。我看過與照顧過的病人中,有不少是捐贈者與受贈者血型不同,在骨髓移植或幹細胞移植後三個月,確定成功移植的情況下,產生血型改變的狀況。那為什麼是三個月而不是六個月或九個月呢?因為,紅血球的壽命是三個月,在骨髓成功移植後,當然原來的造血細胞已經消滅,新的造血細胞接替工作,所以也就會產生新的血型了。

骨髓移植及幹細胞移植是目前對於白血病、淋巴瘤、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造血不良症候群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的重要治療方式。幹細胞移植,特別是自體週邊血幹細胞移植,目前也正運用於治療部份固態腫瘤作為超高劑量化學治療後,拯救骨髓之用。依目前的醫療技術,自體週邊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成功率已經相當的高了,尤其是淋巴瘤,成功的機會非常高。但是,健保目前針對使用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給付,主要只針對血液疾病及血液惡性腫瘤,其他的固態腫瘤仍列為人體試驗,僅有少數可以申請健保給付。

事實上老人家也比較不適合施行幹細胞移植,關於這個部份,目前有些標靶治療藥物可以使用,比如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有一種叫作Mylotarg,是針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球上的表面抗原的神奇子彈。Mabthera則是健保已經給付老人家的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上。Glivec則是對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新藥,可以有效抑制費城染色體細胞的形成及增生。Velcade(Bortezomib)則是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的新一代標靶治療,去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也才剛通過此項藥物的執照。G3139則是還在積極試驗研究的新藥,據目前的研究報告對於淋巴瘤有明顯的治療療效。

但是幹細胞方面仍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醫學研究項目,有人對於中風的病患施行幹細胞移植竟然產生神經再生現象。其他如脊髓傷害者、脊髓受到傷害已經肢體無法運動者,脊髓傷害處附近進行幹細胞注入,也可能可以造成神經再生。又如心衰竭的病患,也透過此項治療引起心肌活化而回春的狀況。幹細胞的治療以及人體疾病的研究發展都是近年來積極介入的對象。(原載於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