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兒童醫院 血液腫瘤科 江東和醫師
2009 元月 15
在傳統的中國文化觀念裡,胎盤又稱「紫河車」,其不單只是供給養分以滋養胎兒的重要器官,當胎兒成熟分娩後,古人即發現胎盤內含有豐富的賀爾蒙,可以當滋補聖品之用,但在醫學上仍屬無任何功用之廢棄物。西方則始於1972年,醫師投入「臍帶血」之研究,直到1989年使用一名新生女嬰臍帶血的幹細胞,救活了其罹患「范康尼式貧血」的哥哥,從此原本被認為的醫療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未來全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生物科技產業。加上臍帶血幹細胞與「胚胎幹細胞」在分化能力上,相較而言,雖然相差甚遠,但在一般人的觀念上,收集臍帶血純屬於廢物利用,所涉及的倫理與法律問題也相對較為單純,使得採集臍帶血幹細胞這項生物科技,在近幾年來受到醫療人士的青睞,並蔚為國際間的熱潮,不論東西方的專業醫療人員,均努力不懈地投入幹細胞的醫療研究與臨床應用。
但是臍帶血運用在血液惡性疾病和多種免疫缺陷疾病的治療,真的有如此神奇的療效嗎?這個新興的醫療技術會為人類帶來那些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呢?實際上,隨著〝臍帶血再生利用〞的熱潮,引伸出許多的問題接踵而來:如「生物醫療倫理」就是衝擊最大且重要的議題。臍帶血是屬於嬰兒的一部份,但法律上的監護權卻屬於父母;若是父母將新生兒的臍帶血捐贈至臍帶血庫,數年後,一旦該孩童不幸得到了白血病,而此袋臍帶血同時也被其他病童配對上了,應該如何處理此袋臍帶血為宜?以及採集臍帶血伴隨而來的商業利益相當可觀,也會因此而引發商業與醫療間的利益競爭與倫理等問題,在臍帶血幹細胞之運用尚未發展臻於成熟之際,還存有許多的未知問題需要各領域專家進一步的研探,值得我們實際且謹慎地關切之。
台灣在媒體的強力宣傳下,許多業者競相宣傳父母為小嬰兒儲存臍帶血,號稱可以「自救」也可救人,甚至尋找社交名人予以代言,這種宣傳的訊息,似乎均透露著「保存臍帶血」已成為一種時尚流行以及必要的趨勢。但認真檢視這些營利的臍帶血公司,其保存臍帶血的能力與品質管控是否可信,將來應由那一個具有醫療專業與公信力的機關團體來監督,以確保其臍帶血的品質呢?萬一引發業主與消費者之間的糾紛,又該如何去面對呢?我國在推展此項生醫科技的同時,各項醫療與倫理規範或配套措施是否也應同時甚至更早擬定,以避免或因應伴隨而生的相關議題。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兒臍帶血一般有50至60毫升,含數百萬個幹細胞,這對幼兒或少年患者是足夠的,但如果是成年後發病,就可能不夠。
反觀美國總統布希於2005年12月20日專門簽署一項法案,宣布將撥款7900萬美元建立一個”全國公共臍血庫”,其推展目標是立基於「現存臍帶血」的基礎及研究上,將美國臍帶血儲存的總量提高3倍,進而達到15萬份以上,因著臍帶血庫樣本儲存量增多,以及全國統一的「臍血數據庫共享網絡」的建立,將大大地提高醫師為病患尋找到「合適配型」臍帶血的機會。兩相對照,除了日本以外,大多數亞洲國家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臨床應用方面,還是在驗證國外幾年前的研究結果,與歐美先進國家比較,在臍帶血幹細胞移植還存著一些需要努力的空間。過去幾年,國內各醫療單位先後進行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的總病例數約30例,由於移植的病例數不多,且多為個例,導致結果缺乏系統性及規模性。
但值得慶幸和欣慰的是,臺灣已逐步認識並接納了臍帶血移植此項新興醫療方式,尤其是長庚兒童醫院近兩年來,選擇非親屬臍帶血作為「重度海洋性貧血病患」幹細胞移植的來源,從實際臨床個案的治療成效,以及治療後病童與父母主觀表達的生活品質,均初步證實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是良好且值得推廣的新興醫療技術。
當國際間「臍帶血移植熱潮」正方興未艾之際,要強調與重視的是,在推展過程應對這股熱潮保持清楚的認知和正確的評價,雖然臍帶血的臨床應用是未來值得投資與進一步研究的發展趨勢,但畢竟人類對於臍帶血造血及免疫細胞的瞭解還很有限,還存在著許多未解的重大關鍵問題,許多新的醫療研究結果隨時會取代原先的觀念與治療方式。
因此,期盼我們醫療專業人員要在經驗中學習,持著積極努力追趕的精神跟進,更不要忘記「病人」才是真正的主角,在東西方醫療觀念的差異下,唯一共同不變的醫療目標:是要將最大的利益回歸與落實在「病人」身上,為無法痊癒的重症患者,找尋可以治癒與重生的出口,以謀取人類的健康與福祉,這才是醫療專業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