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患出現腸胃道症狀時的處理


成大醫院 血液腫瘤科 林鵬展醫師

2009 元月 15

癌症病患發生腸胃道症狀的主要原因,有的是癌症本身所造成,有的是因為癌症治療(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治療癌症所引起的腸胃道的症狀,常常因為治療的方式、治療時間的長短、藥物的劑量、治療的部位和個別差異而不同。大約有三至五成的癌症病患,在治療後會產生腸胃道症狀,大部份的症狀會隨著治療的結束和臨床症狀的妥善處理而慢慢減輕。如果腸胃道症狀是癌症本身所造成,則必須以癌症治療為主,如果癌症本身無法治療,則應設法減輕病患本身腸胃道不舒適的感覺,增加病患的營養、體能狀況,以提高生活品質。以下我們將介紹幾種癌症病患常發生的腸胃道症狀及處理方式:

1. 噁心及嘔吐
噁心嘔吐是癌症病患接受化學治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也是癌症末期病患常出現的症狀(發生率約三成)。噁心是嘔吐中樞受到刺激,經由神經的傳導,而引起想要嘔吐的感覺,並經常伴隨有冒冷汗、心跳加快、唾液增多等臨床症狀。長時間的嘔吐會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代謝失調,食道黏膜撕裂、吸入性肺炎、惡病體質等症狀。因此儘早給予臨床症狀處理,可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化學治療引起的嘔吐在臨床上依發生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急性型嘔吐(一天內)、遲發型嘔吐(一至四天)以及預期性嘔吐(化學治療藥物給予之前就出現的嘔吐反應)。化學治療藥物依其致吐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嚴重、中度、或低度致吐性藥物。因此在給予化學藥物前,可以依臨床上發生時間的不同和藥物致吐性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止吐藥。除此之外,即使接受相同的化學藥物,每位病患對化學藥物產生的噁心及嘔吐的反應程度也不同。例如年輕的女性病患比較容易嘔吐,年長男性和有酗酒習慣的病患比較不會嘔吐。

非化學藥物引起噁心嘔吐的原因包括腦部轉移、電解質不平衡、腸道阻塞、腸胃炎、心臟疾病、藥物副作用、全身放射治療等。放射治療依照射部位和劑量的不同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如果照射部位是上腹部、腹部-骨盆腔、腦部、脊椎是中度致吐性,照射部位如果是乳房、頸部、四肢、骨盆或胸部是低度致吐性。目前常用的止吐藥有dopamine接受器拮抗劑、5-HT3接受器拮抗劑、類固醇等。新的止吐藥物如抗NK1接受器(aprepitant)可以合併5-HT3接受器拮抗劑使用並提高止吐效果。除了藥物的治療外,可以輔助其他的治療方法包括少量多餐,避免胃部過度膨脹。避免油膩、太甜及味道過重之飲食。維持口腔衛生,保持坐或半坐臥的姿勢等方法來減少噁心及嘔吐的不舒適感。

2. 腸胃道阻塞
腸胃道腫瘤病患在初期診斷為癌症時,大約有百分之五的病患會以腸胃道阻塞的臨床症狀來表現。腹腔及骨盆腔腫瘤的病患,則有高達四成的病患會合併腸道阻塞。其他末期的癌症病患中,也約有百分之三的病患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腸胃道阻塞。產生腸胃道阻塞的主要機轉為腸腔內阻塞、腸道外腫瘤組織壓迫、腸蠕動障礙等,臨床症狀的表現常因阻塞位置不同而不同,如噁心嘔吐(發生率約六成)、腹痛(發生率約九成)、腸絞痛(發生率約七成)、腹瀉、腹脹、便祕等。診斷方面可以利用內視鏡、大腸鏡、上消化道攝影、小腸攝影、大腸鋇劑攝影、電腦斷層等檢查。在治療與處理方面包括外科手術治療(手術切除阻塞部位、造?術、粘黏部位去除術)、經皮胃造?術、鼻胃管引流、藥物治療等。

傳統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如果發生腸絞痛則給予抗肌肉痙攣劑,並停止使用軟便劑和腸蠕動增進劑,如果發生噁心嘔吐則可以給予5-HT3或dopamine接受器拮抗劑。腸道腫瘤壓迫組織周圍所產生的炎性水腫可以使用類固醇來減輕。

3. 便秘
每週排便小於三次、無法解便或解便困難、解便後仍有解不乾淨之感覺、每天大便量過少均可定義為便秘。癌症病患發生便秘時,必須注意是否合併其他臨床疾病而必須設法改善,如甲狀腺功能不足、糖尿病神經性病變、高血鈣症、低血鉀症、術後腸道粘黏、腸道或骨盆腔腫瘤、長期臥床等。除了排便不容易外,如果癌症病患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腹脹、間歇性腹絞痛、尿液滯留等症狀時必須注意有便秘的可能性。便秘若不積極處理,可能因嘔吐引起脫水、糞石堆積產生腸阻塞的併發症,或者降低口服藥吸收率、腹脹、腸黏膜穿孔等併發症。

在藥物治療方面,可以使用積團成形藥物、刺激緩瀉劑、滲透性緩瀉劑、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或經直腸給予之緩瀉劑、灌腸等。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則可以給予病患補充多量水分與高纖維食物,如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片)、新鮮水果、蔬菜、莢豆類、乾豆類等,或含有活性乳酸菌的食物,除此之外,每日適度的運動,可以對便秘問題有幫助。

4. 腹瀉
腹瀉的定義是持續三週以上有排便次數增加、糞便性質改變,包括水分及量增加。腹瀉的產生原因可能與癌症、化學治療藥物(如5-FU或CPT-11等化療藥物)、放射治療、手術等相關。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CI)對腹瀉的嚴重程度有不同的分級,第零級為沒有腹瀉或增加大便次數,第一級為每天比治療前的排便次數增加一至三次,第二級為每天排便次數增加四至六次,第三級為每天排便次數增加七次以上。治療處理的方式必須著重於恢復病患正常的排泄,維持體液及電解質的平衡,保持病人的營養狀況,藥物治療方面可以使用Loperamide、Octreotide等藥物。飲食方面則應避免攝取油膩、高纖維或含刺激性成份的食物,同時注意牛奶及乳製品的使用,因為乳糖不耐受症也是引起腹瀉的原因之一。急性腹瀉後,可在進食初期食用清流質飲食以補充身體水份並讓腸道休息。

5. 口腔黏膜炎
黏膜炎在癌症治療中十分常見,高劑量化療或頭頸部癌症放射線治療的病患是黏膜發炎發生的高危險群。發生率約四成,常有不良的併發症(如口腔疼痛、吞嚥困難、說話困難、感染),嚴重時會中斷治療,影響治療結果,甚至造成病人死亡。臨床上黏膜炎大約發生在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一週後,通常黏膜炎在化學治療結束後約二至三週會復原,而放射線治療引起的黏膜炎可能會延遲到六週才復原。常見引起黏膜炎的化學藥物有5-FU、MTX、Anthracycline、Vinca alkoaloids等。

目前黏膜炎在預防與治療上並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不過許多新的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一般黏膜炎的處理包括口腔衛生照顧(生理食鹽水漱口、含氟牙膏刷牙、蛀牙處理)、注意飲食等。對有疼痛、黏膜破損的口腔可以選擇細碎的飲食,避免刺激性或溫度過高的食物,在藥物處理方面可以使用局部麻醉性的漱口藥水、止痛劑,來減輕進食時所引起的疼痛。

6. 其他(味覺或嗅覺的改變、口乾)
口腔和頸部腫瘤,由於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常常造成嗅覺味覺的改變。除此之外,放射治療會使唾液的分泌減少,造成口乾、食物難以咀嚼吞嚥等症狀。保持口腔衛生、服用生津片、並注意飲食是治療此症狀的不二法門。

癌症病患發生腸胃道症狀會導致營養不良與體重減輕,當無法攝取足夠量營養時,身體會利用原來貯存的脂肪和蛋白質來產生熱量,造成免疫力下降,身體無法抵抗病菌的感染,這也是造成死亡的原因之一,如果治療期間採取積極的營養補充,並處理腸胃道的症狀,便可以減輕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增加病人活動力,進而提高治癒率及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