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種族差異性對淋巴瘤臨床表徵及預後的影響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 林鵬展醫師

2009 元月 15

淋巴系統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它幫助我們對抗外來的感染。淋巴結位於頸部、腋下及鼠膝等地方。淋巴組織產生癌化現象就是所謂淋巴癌,又稱為惡性淋巴瘤。淋巴瘤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腫大的淋巴結、發燒、盜汗、疲勞、體重減輕等。除此之外,淋巴瘤也會發生在淋巴結以外的許多部位,如口咽、鼻腔、腸胃道等。

淋巴瘤大體上可以區分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大類,淋巴瘤的病患占所有癌症病患的比例和淋巴瘤的分布在世界各國各有不同,顯示有種族的差異性。在美國,淋巴瘤患者約佔所有癌症患者的百分之五;在台灣,則佔所有癌症患者的百分之二。在美國,約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淋巴瘤是何杰金氏淋巴瘤,但在台灣地區則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近十年來淋巴瘤的發生率快速增加,在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上已佔第九位。由於診斷方法及治療的進步,淋巴瘤的治療效果顯著改善,病患的存活率也獲得增加,在積極的化學、單株抗體甚至骨髓移植的治療下,部分病患可以達到完全根治。以下將針對世界各國的淋巴瘤的分布、病因、地域性、種族以及染色體等差異性作一些討論。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種族差異性
目前為止,造成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相關因子非常多,目前發現它可能與免疫功能不全、感染、環境、及遺傳等因素有關聯。而顯示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地域差異性將在以下分別描述:

(一)淋巴瘤的種類差異性: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基本上源自於B或T型淋巴細胞的病變,根據其免疫、形態、分子生物及臨床特徵等差異可分為很多類。早期報告台灣地區淋巴瘤的分布侵襲性B型細胞淋巴瘤約佔50-60%,而低惡性B型細胞淋巴瘤(如濾泡型淋巴瘤)發生率較低,約佔10-15%,T型細胞淋巴瘤約佔20-30%。歐美國家則有不同的淋巴瘤分布,低惡性B型細胞淋巴瘤(如濾泡型淋巴瘤)發生率較高,約佔30%,T型細胞淋巴瘤發生率較低約佔9-14%,侵襲性B型細胞淋巴瘤發生率大約相同。其它國家如瑞士的羅卡諾和貝林佐納則有較高比例的原發性縱膈腔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 cell lymphoma) 約佔9%,被套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約佔14%,比其他地方約略高一點。近年來根據台灣單一研究中心的淋巴瘤種類的分布情況,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佔約92.4%,何杰金氏淋巴瘤佔約7.6%。瀰漫大型B細胞淋巴瘤約39%,濾泡型淋巴瘤約16.4%,被套淋巴瘤約4%,Burkitt’s 淋巴瘤約2%。T型細胞淋巴瘤只佔約12.4%,比起先前的報告似乎較低,最常見的是周邊T型細胞淋巴瘤和鼻腔T/NK型淋巴瘤,其中鼻腔 T/NK型淋巴瘤佔淋巴瘤發生比例在香港為8%,在台灣地區為2.8%,而台灣的腸胃道T型細胞淋巴瘤比起其它亞洲國家發生比例稍高,約佔T型細胞淋巴瘤的8%。因此,淋巴瘤在不同的地區有種類上的差異。

(二)病毒感染:
1.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Ⅰ(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Ⅰ):成人型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在歐美國家的發生率較少,但在日本西南部流行的病毒HTLV-1,有一小部份(<5%)的感染病患會出現此一種特殊之淋巴瘤,在台灣及中國大陸沿海、加勒比海、巴西、非洲,近年來也有相關報導。顯示出HTLV-1病毒感染的地域差異性。

2. Epstein-Barr(EB)病毒:Burkitt’s 淋巴瘤是一種長在頸部的淋巴瘤,好發於非洲小孩和年輕人,在非洲EB病毒的流行地區發現大部份的Burkitt's淋巴瘤,約有95﹪以上都含有EB病毒,然而在非流行地區其他國家所發現的Burkitt's淋巴瘤和EB病毒的相關性變化很大,在歐洲約只有5-15%的相關性,美國約有50-80%的相關。臨近國家如日本和EB病毒的相關性為13%,香港為28% ,在台灣是EB 病毒的流行地區,流行率約90%,然而則只有40-50%的相關性比例。非洲國家Burkitt's 淋巴瘤和EB病毒的高相關性,有人懷疑和瘧疾助長EB病毒將細胞轉型有關。除此之外,EB病毒在台灣被認為100% 和鼻咽癌有相關,11%和胃癌有關。在台灣和中國大陸,鼻腔 NK/T 細胞型淋巴瘤的EB 病毒感染率近100% 。周邊T型細胞淋巴瘤約有20-60%與EB 病毒有關。因此,同樣的EB 病毒在不同的種族或地域,也會有不同種類的淋巴瘤相關性。

3.C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的高流行區,如歐洲國家意大利曾經報導C型肝炎病毒和一些低惡性B型細胞淋巴瘤的形成有相關,而且在治療C型肝炎時,淋巴瘤會自然消退,除此之外,日本、巴西也有類似相關性報告,但也有C型肝炎和淋巴瘤不相關的報告如法國、加拿大,因此目前相關性的報告相當分歧,台灣目前則無此相關性報告。C型肝炎病毒造成淋巴瘤的相關性似乎也有地域性差別。

(三)環境因素:研究顯示美國中西部及澳洲的農民罹患淋巴瘤危險性的增加與農藥的使用有關,台灣則無類似的報告。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劫後餘生的人,若暴露於高輻射線的照射之下,其淋巴瘤的發生率也會增加,顯示輻射線與淋巴瘤的形成有關。因此環境因素也是造成淋巴瘤的種族差異性的原因之一。

(四)染色體基因:西方國家的濾泡型淋巴瘤出現第14和18對染色體轉位的比例約為20-30% ,在台灣病患染色體轉位的比例約只有10% ,表現較少,而且有淋巴結外表現的濾泡型淋巴瘤有較低的表面抗原CD10的表現。被套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在台灣的資料染色體的變化如IgM bcl-2 (有100%), Cycl D1 (約有95%)和歐美國家約略相同。台灣常見的T型細胞淋巴瘤染色體變化為第6、8、11、17對和Y染色體的缺失,而鼻腔NK/T 細胞型淋巴瘤有明顯的第1、6、11 對染色體的缺失,這些染色體缺失的分布比例和其他國家有所不同,顯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染色體缺失。

何杰金氏淋巴瘤種族差異性
何杰金氏淋巴瘤在亞洲的比例相對比較少(台灣約只有7%),與美國地區比較雖然亞裔人在美國得到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比例是亞洲地區生長人的2倍且分布以青壯年居多,但罹患淋巴瘤的人口比例遠比美國少,因此資料顯示亞洲地區的基因對何杰金氏淋巴瘤有較高的抵抗性,而環境因素會影響疾病的產生。在何杰金氏淋巴瘤病人的病理切片中發現Reed-Sternberg細胞內有EB病毒,然而EB病毒在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角色尚未明瞭。有報告指出在印度EB病毒在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小孩有明確相關性,台灣目前則無類似的報告。
 
結論
淋巴瘤雖是癌症的一種,但早期診斷與治療,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淋巴瘤的發生原因和種類明顯的有地域、種族的差異性,雖然目前的治療方法和其他國家大致相同,但我們仍期待能藉由了解這些差異性找出最適合國人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