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的「痛不欲生」


何淑絹藥師

2008 九月 18

自1982年以來,癌症即成為台灣地區死亡原因之首位,幾乎每三至四人中,就有一人會罹患癌症。根據癌症病人門診調查統計指出, 門診癌症病患中有50%以上有疼痛問題.,其中有70%以上之病人正承受中、重度的疼痛問題,不幸的是其中只有58%的病人接受止痛藥物的治療,而且滿意度僅為64%!也就是每年在台灣有將近1萬5千個癌症病人,在忍受疼痛的折磨,甚至是"含痛歸去"!

研究顯示,因身體上的疾病,有許多病人老化得比較快,疼痛更多憂鬱指數也較一般人為高。有慢性癌症疼痛問題之病人,其自殺比例更為正常人2~3倍!除了病人會因為憂鬱而有較高的自殺傾向,癌症病人也會因為以下原因而造成治療時的順從性降低,例如疼痛造成病人較無食慾而引起惡病質,或活動力變差容易骨折,另外常見的是因疼痛症狀使得病人免疫力變差,容易感染。

臨床研究顯示癌症病人若具有較佳的情緒,可增加20%的壽命,而有效解除病人的疼痛更可以增加病人的存活率達16.7%,因此癌症病人的疼痛問題不應只是緩解,更是需要積極處理的重要課題,因為疼痛不只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影響了病人的生命及存活期!

在醫學進步的今天,80%~90%的癌症疼痛,都可以有效獲得控制,例如使用止痛藥物、放射線治療、病人自控式止痛系統等,或是在藥物控制不佳時,進行神經阻斷術或硬腦膜外麻醉止痛等外科治療方式,都可有效解除病人的疼痛。所以在臨床上,最無侵入性、最簡單的給藥方式、且病人最方便使用之治療方式應最先被採用。

但有許多原因造成病人的疼痛問題無法獲得適當的解決,除了傳統的止痛藥物有服用不方便或副作用太大的問題外,其中最重要的是,一般民眾擔心鴉片類止痛藥會造成成癮及藥物濫用的問題,造成病人在免除癌症疼痛之時,卻需承受另一種痛苦或困擾,有些病人便因為寧願選擇多痛一點也不願意服藥,以致「痛死」。

為讓病人能減少疼痛及精神上的壓力,我們必須修正一般民眾對鴉片類止痛劑的誤解,包括成癮及副作用問題等。事實上,鴉片類止痛劑在專業的醫藥人員處方調劑下,長期使用並不會出現成癮的現象。所謂成癮,是指在未經醫師處方,自行使用高劑量,產生精神上的欣快感,並造成心理上的依賴現象;而癌症病人需增加止痛劑的劑量,則是依病情發展變化,或病情所需,並非所謂的成癮。另一方面,在止痛劑的劑型上,若使用緩釋劑型如經皮膚吸收的貼片或緩釋錠劑,除了可有效控制疼痛外,更可減少藥物成癮及濫用的危險。美國的追蹤某報導指出,經皮膚吸收的止痛貼片,在醫療使用上於短短的7年中增加了11倍,而濫用比例卻減少了60%,可見其對臨床處理疼痛問題相當有幫助。

鴉片類止痛劑常見的副作用,例如包括昏沉、便秘、噁心、嘔吐等,這些副作用一般會在5至7天內漸漸改善或消失,醫師會處方一些藥物來減輕這些不適,故鴉片類止痛劑在正確使用及副作用的有效處理下,可為癌症病人帶來相當理想的疼痛控制。
疼痛是一種徵兆,也是一種警訊,它可以保護身體,遠離危險或傷害,但當疼痛持續存在,變成惱人的症狀時,就會引發一些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會妨礙日常生活作息與情緒,使人病識感加強,並造成種種焦慮與不適。由於疼痛是是一種不愉快、不受歡迎的主觀感覺,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去描述它,讓醫師、護理人員等知道:
⊙何處感到疼痛?
⊙它何時開始?
⊙它感覺起來如何?尖銳的?鈍的?博動的?持續的?
⊙它有多嚴重?
⊙它是否影響你從事日常活動?哪一些活動?
⊙有什麼可以緩解疼痛?
⊙有什麼會使疼痛惡化?
⊙曾經嘗試用什麼方法來緩解疼痛?哪些有效?哪些無效?
⊙疼痛是經常性的嗎?如果不是的話,每天(或每週)發生幾次?
⊙每次持續多久?

當我們瞭解癌症疼痛問題對病人的重要性並能夠給予適當的藥物控制時,相信有許多癌症病人可不必再忍受痛苦的折磨,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也將能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