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的化學治療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 內科部 邱昌芳主任

2008 九月 17

常見的原發性腦瘤有膠質瘤、腦膜瘤、腦下垂體瘤及顱咽瘤等;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為膠質瘤,包括: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星狀細胞瘤、室管膜瘤及寡樹突膠質瘤等。這些惡性腦瘤的治療原則上仍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放射線治療,均能有效地增加存活率。本文針對化學治療在惡性腦瘤的應用作一簡單的介紹,特別著重在惡性膠質瘤的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可以在放射治療之前、中或之後給予,甚至在腫瘤復發或惡化時也可投予抗癌化學藥物。但有一些因素常導致化學治療效果不佳,例如:(1) 膠質瘤常具有抗藥性;(2) 在化學治療中也可快速引發次發性抗藥性;(3) 血腦屏障可能造成腦中藥物濃度不足;(4) 常用的抗癲癇藥物可能造成抗癌藥物代謝速率增加等;都是臨床上需要克服的困難。常用的方法有動脈內注射,使用高張溶劑,立體定位注射或可生物分解的多子體等。

惡性星狀細胞瘤包含退行性星狀細胞瘤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此類惡性腦瘤的化學治療藥物基本上是以Alkylating藥物為主,其中又以 nitrosourea (BCNU或CCNU)為最重要,因為此類藥物最能夠穿越血腦屏障。在腦瘤接受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後,是否應該常規性的給予化學治療,仍未有定論;一些小型的研究指出化學治療並不能有效延長中值存活期;但另外一些研究分析則指出化療可以把長期存活的病人自5%增加至15~20%。至於單獨使用BCNU或合併procarbazine / CCNU/ vincristine較好,在最近發表的臨床試驗中顯示,合併化療並不能比單獨使用 BCNU更有效增加存活率,反而可能增加化療的副作用。至於長得較慢的低惡性度星狀細胞瘤,化學治療的角色一直未有定論。

一旦退行性星狀細胞瘤或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復發時,手術切除仍是首先應該被考慮的治療,若是體積小及獨立的小腫瘤,則可以考慮使用較新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如加傌刀。如果此類病人未曾使用過含有nitrosourea類化療,這時便可考慮給予BCNU、CCNU或 procarbazine等化學治療。有一種較新的alkylating藥物叫 Temozolomide (TMZ),是一種口服化療藥物,副作用不大,使用方便,病人治療時的遵囑性較高;TMZ也已經在臨床被證實可有效延長退行性星狀細胞瘤及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病人的存活期。

雖然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於近年有許多的進步,此種惡性腦瘤的病人大多會死亡,其中退行性星狀細胞瘤的中值存活期約為三年,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中值存活期甚至短至約一年左右。所以更敏銳的檢驗、更新的治療方法,仍有待吾人去努力。
寡樹突膠質瘤約只佔膠質瘤的5﹪,是寡樹突細胞或其前身細胞的腫瘤。在較早期間,一般認為分辨寡樹突膠質瘤及惡性膠質瘤,並不能提供臨床治療上的幫助;但近年來醫學的進步,已發現寡樹突膠質瘤對化學治療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而且分子病理學的進步,認為此種腫瘤實際上應該佔所有膠質細胞瘤的15﹪~20﹪。並可分為低惡性度及高惡性度兩種。

在低惡性度的寡樹突膠質瘤,化學治療佔了及重要的角色;一九八八年提出的procarbazine/lomustin/vincristine(PCV)合併化療法,在此類病人的反應率達75﹪,其中近50%腫瘤完全消失;更令人振奮的是其中值存活期可達十年以上,遠超過惡性星狀細胞瘤類的腦部惡性腫瘤。所以目前合併化學治療是治療此類腫瘤的第一選擇。

高惡性度寡樹突膠質細胞瘤,則如同退行性星狀細胞瘤及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一樣,一旦診斷便需積極治療;儘可能的先以外科手術切除,然後給予化學治療(如上述之PCV複合式化學治療)或/及放射治療。一旦復發,一些藥物如melphalan,TMZ,cisplatin及etoposide等都可能提供一定的緩和治療效果。

結語
惡性腦瘤是一群異質性很高的腫瘤,各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治療方法及預後皆不同,其中又以退行性星狀細胞瘤及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佔最多數,預後也最差,除了傳統的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外,需要有更多的方法,如生物療法、基因療法等,或合併各種治療方式,才可能對此類腫瘤有更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