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腦瘤的外科手術治療


長庚醫院 外科部 張承能主任

2008 九月 17

前言
一般人談到頭痛時,就會聯想到「我有沒有腦瘤」?
可見腦瘤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是一個嚴重的疾病。腦瘤的成因到目前為止仍不清楚,但根據研究證據顯示,可能是基因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產生突變,使得細胞的生長及退化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導致細胞繼續增生,而變成腫瘤,但某些腫瘤則與遺傳有關,如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即是。

腦瘤所造成的臨床症狀與生長的位置、大小及腫瘤本身之性質有關。大致可分四大類:(一)顱內壓增高 (二) 局部症狀 (三) 荷爾蒙症狀 (四) 非特定性症狀。顱內壓增高時,病患常常在半夜或清晨出現頭痛。壓迫或侵犯到局部神經時,則造成局部症狀,譬如壓迫右腦運動神經,則左側半身會麻痺。此外,腦下垂體腫瘤因為與荷爾蒙分泌有關,常引起泌乳不孕症、肢端肥大症,也有些病人的症狀則與腫瘤位置無關,譬如額葉腦膜瘤,偶而會引起眩暈。

腦瘤的外科手術療法
因為腦瘤長在相對性較為封閉的有限空間,繼續生長時會壓迫正常腦組織,故手術治療原則乃是設法減少腦瘤的體積或者設法抑制其生長,一般手術治療的方法如下:
(1) 開顱手術切除腦瘤:
在全身麻醉下,以開顱器鋸開頭骨,直接進入腦部,切除腦瘤。當然最好能完全切除腦瘤,若無法切除時,在不傷及正常的神經或血管的原則下,儘可能作次全切除,不得已時,只好作部份切除,甚至只有作切片檢查。
(2) 引流腦脊髓液:
當腦瘤壓迫或阻塞到腦脊髓液的流通時,會造成水腦症,引起顱內壓增高,此時可以作腦室穿刺,放置暫時性的外引流管,或者必要時可以放置永久性的腦室腹腔引流管。
(3) 經鼻蝶竇手術:
腦下垂體腫瘤長在蝶鞍部,當腫瘤較小時,位置長在鞍部底,這時可以利用顯微手術或內視鏡手術,經嘴巴或鼻孔作切開,再經由鼻中隔及蝶竇到鞍部,打開鞍底,可以順利切除腦下垂體腫瘤,而不必經過危險性較大的開顱手術。
(4) 多樣性顱底手術:
有許多腫瘤長在顱底深部,貼近許多重要的腦神經、腦幹或血管,為了避開這些重要組織,腦神經外科手術發展出不同的顱底手術方法。譬如斜坡骨的腦膜瘤,可以與耳鼻喉科合作,磨掉錐狀骨,直接切除腦瘤。另外斜坡處的脊索瘤,可以與整型外科醫師合作,將上頜骨鋸掉後,由中間剖開,直接進入到斜坡骨前,將斜坡骨磨掉後,取出脊索瘤,而不傷及腦幹或血管。
腦瘤手術與新科技的應用
(1) 顯微鏡:
因為腦部的構造非常精細,藉由顯微鏡的放大,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腦瘤與週邊血管及神經的關係,在切除腫瘤時,可以避免傷及神經或血管。
(2) 立體定位切片手術:
對於某些部位較深或無法切除的腦瘤,開顱手術反而增加危險性,目前可以利用有框架式立體定位手術器械,在電腦的指引下,精確的作小鑽孔的切片手術,取出腦瘤標本,作病理檢查,以確立診斷,再決定下一步驟的治療。
(3) 內視鏡:
內視鏡與電腦影像技術結合之後,使腦神經外科醫師也能由管中來窺貌。大部份的腫瘤手術仍必須使用具有3D立體功能的顯微鏡進行腦瘤切除,但內視鏡可以提供觀察到某些死角的功能;尤其在某些較為複雜且困難的顱底腫瘤手術,最近更有人直接應用較為單純的腦下垂體腫瘤手術。
(4) 皮質功能定位法:
當腦瘤長在運動或語言神經附近時,必須應用皮質功能定位法,找出正常的神經並避開這些神經,手術後才不會造成半身麻痺或失語症。目前較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誘發電位定位法,找出相位逆轉的地方,就是中央溝,進而定位出運動及感覺神經所在;另外,也可以定位出語言區;目前更有人研究利用各種術前功能性之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正子攝影檢查來定位出皮質功能區,但最後仍須與術中之皮質功能定位檢查來配合,才能作最後的確定。
(5) 清醒式開顱術(局部麻醉開顱術):
當腦瘤長在左側重要大腦半球時,必須作皮質功能定位檢查找出語言區,病人接受頭皮局部麻醉後開顱,然後在意識清醒下進行各種語言測試,以免切除腦瘤時,傷及語言區,造成術後終生遺憾的“失語症”。
(6) 立體定位導航手術:
有些腦瘤,尤其是膠質瘤,其生長的邊緣在肉眼下,甚至顯微鏡下仍無法區分,這時必須利用立體定位導航手術的指引,定位出腦瘤的位置及範圍,才能徹底切除。這種導航手術的原理與波斯灣戰爭中使用的衛星導航巡弋相同,手術前先將影像與電腦結合,再利用兩個功能如同衛星的紅外線攝影機,找出手術器械的位置,再轉到腦部影像,如此就可以知道手術器械與腦瘤的相關位置。

結論:
科技的發展,提供腦神經外科最佳的武器來治療腦瘤,但基本上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腦神經外科醫療團隊,再加上合作的病人以及家屬的全力支持,才能成功的達到治療腦瘤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