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SARS時期的省思


高雄榮總血液腫瘤科 王玉祥主任

2008 九月 17

踏入二十一世紀不久,東亞慘遭SARS肆虐,台灣地區以導致數十人死亡,其中包括若干醫護人員,所幸SARS病毒於潛伏無症狀期不易傳播,發病後有明顯高燒現象,利用體溫測量是尋找潛在感染源的最佳工具,簡便且準確,民眾亦有共識,一旦出現可疑症狀時即馬上求醫,將可完全杜絕社區感染的可能性。衛生官員樂觀預測台灣SARS疫情於近日應可控制。預計三十日後台灣將近入後SARS時期,事後的省思有利於計畫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

SARS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人類用以呼吸的肺臟,致病病毒易經由呼吸道口沫隨時向外散播傳染故配戴口罩隔絕病毒進出呼吸道被認為是最佳防護措施,利己利人,一時之間,人人為求自保,爭相搶購,導致嚴重缺貨,甚至連醫護人員一度亦不敷使用,事實上N95口罩平常只供實驗室、醫療機構或特殊場合、或偶供疫區防疫用,生產線毋須大量生產,此疫全球人口最多的東亞地區因防護SARS一時爭相搶購,廠商考量長期市場供需因素,無法大量擴充生產線,導致國內嚴重缺貨固然是原因之一,然而導致台灣N95口罩嚴重缺貨的主要原因實為民族性使然。

事實上,SARS初傳染之期,因大眾對該病的傳染途徑不清楚,加上看到和平醫院封院之驚慌失措,才會人人自危爭相搶購N95,試問市面上有那一種物品能在全民搶購下而不會缺貨,更遑論N95這種非日常用品。現今已知道發病後的病患才具高度危險性,故N95應集中供第一線醫護用,一般民眾使用普通口罩即可,但須隨時留意周遭有症狀潛在的感染源,迅速通報將之隔離,衛生單位應使通報管道通暢,並隨時公開宣導防疫之道,消除民眾之恐懼疑慮,政府適時彰顯公信力與公權力,使防護裝備適用其所,有關單位應將此次寶貴經驗用來建立防疫模式。

目前發現孩童SARS感染率低,但臨床發現部分病毒如A、B、C型肝炎病毒,感染孩童時,多呈無症狀次臨床感染狀態,但日後卻易造成慢性感染狀態,導致肝硬化與肝癌的發生。目前發現孩童之SARS感染率偏低,純粹是以臨床症狀為依據,是否有上述次臨床感染情況,則有賴日後有效篩檢之試劑問世後能對疫區孩童作大規模測試始能評估。SARS康復後是否有長期性併發症,如心肺功能或免疫功能之變化亦是醫界關注所在。

筆者認為此次SARS病毒由於在台灣未形成社區感染而逐漸受到控制,但一次的幸運並不是長遠的保障,有關的衛生單位應仔細改進國內疾管通報系統,除了收集分析已知各類傳染疾病的通報,供制訂各種傳染病有效的防疫措施外,並應定期監控整理從各地醫療院所通報的可疑死亡病例及特殊群集病例如此才可及早察覺新疫情與新公衛狀況。

1981年因美國舊金山地區群集發生肺囊蟲感染病例,因而發現了愛滋病,目前美國疾病管理局有專屬機構監控血友病、海洋性貧血、血液透析及器官移植及孩童死亡資料統計分析,以便監控經輸血或組織移植而傳播的新病媒及新突變遺傳疾病。東西方地理及人文因素迴異,華人人口數達全球四分之一,及早建立自身公衛資料庫有其必要。後SARS時代應探討常態設立專責隔離醫院的必要性,有利於防疫裝備及資源集中管理,平時可收治愛滋病、,肺結核病患,並長期儲訓防疫,技術人員同時可供研究發展,發生疫情時則及時指揮制訂防疫流程,以免重蹈急就章之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