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癌防治之現況


台大醫院 內科教授 許金川

2008 八月 15

肝病圖像在台灣
翻開台灣疾病史,一連串的肝癌病逝名單令人咋舌。

從國父孫中山先生、前副總統陳誠、連戰的祖父連橫一直到現任總統陳水扁先生的父親等,皆因肝癌過世。肝病號稱國病實不為過,同時,肝病也是台灣最大宗的本土病。根據衛生署統計,近十年來,肝癌長期盤據國人男性癌症死因首位,也是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平均每年有一萬多人死於肝病。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一萬多人中因肝癌過世的約有7000人,其中約有70~80﹪左右是B型肝炎引起,10~20﹪則由C型肝炎引起。

為數眾多的B型肝炎帶原者是我國肝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因。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統計,目前台灣約有300萬B型肝炎帶原者以及30萬C型肝炎患者,其中有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有無帶原,更遑論定期追蹤檢查了。

沉默的殺手-肝病三部曲
肝癌細胞彷彿是沉默的殺手,平常悶不吭聲,暗地襲擊,一旦引發症狀時,多半已經相當嚴重了。跟其他器官相比,肝臟的確特別。除了表皮有一些神經之外,肝臟可說是沒有神經的,所以肝癌早期幾乎完全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得知,等到發病時多半已經是肝硬化、肝癌末期。

從發病歷程來看,大體而言,肝病的進展有三個階段:肝炎、肝硬化、肝癌。

感染肝炎後,一部份患者會變成慢性肝炎,再逐漸演變為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

從年紀分佈觀察,肝炎發作期大多在30歲左右,肝硬化好發期大約在40歲左右,等到50歲左右事業有成時,肝癌就找上門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循著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偶爾也會出現變奏曲,直接從慢性肝炎跳到肝癌。

病毒性肝病影響健康甚鉅
若依照病因區分,肝病可分為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或毒物性肝病以及新陳代謝異常肝病。因病毒引起的肝病稱為病毒性肝病,包括了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而在台灣,對國人健康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病毒性肝病。

醫學界研究發現,有多種病毒可引發肝炎,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種,分別是A、B、C、D以及E型肝炎病毒。除了A、E型肝炎不會演變成慢性肝炎之外,B、C型肝炎病毒皆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

從感染途徑分析,A、E型肝炎是經由不潔的食物及飲水傳染,台灣早期衛生環境不佳,A型肝炎盛行一時,隨著公共衛生環境條件大幅改善後,A型肝炎已逐漸減少,更且,目前也有疫苗可預防感染。至於E型肝炎,主要是國人出國旅遊從疫區感染攜回,在國內並沒有大流行過,目前尚沒有疫苗可供施打。

B、C型肝炎的感染途徑頗為雷同,主要經由血液及體液傳染,兩者最大的差異是,台灣B型肝炎患者約有半數以上經由母子「垂直感染」而來,另外半數則經由打針、輸血或刺青等「水平感染」而得到。C型肝炎患者則很少經由母子垂直感染而得,大部分是經由輸血、打針、刺青等身體或皮膚的傷口而得。也因為B、C型肝炎透過血液、體液感染,在預防上,最好避免不必要的打針、輸血、刺青、穿耳洞,避免與他人共用牙刷、刮鬍刀,如果性伴侶有帶原,要採取安全措施。注射B型肝炎疫苗是最根本的預防之道,不過,C型肝炎目前尚無疫苗可用。

至於D型肝炎,屬於一種有缺陷的病毒,需要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之配合才能繁殖。換言之,D型肝炎病毒只會感染B型肝炎患者。預防之道除了避免感染到B型肝炎之外,更要避免靜脈毒癮以及不正當的性行為。

肝病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經常看到一些病人捨棄正統醫療去尋求民間偏方、中草藥等民俗療法,結果不僅延誤病情,更嚴重的還可能引發猛爆性肝炎,危及生命,令人遺憾。其實近十年來,現代醫學不論在慢性B型、C型肝炎或肝癌的治療上都有相當不錯的突破與發展。

目前,在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以干擾素和干安能為要。干擾素是人體中原本即存在的一種物質,當病毒侵入人體後,人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干擾素,刺激肝臟產生特殊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抑制B型肝炎病毒進入肝臟細胞,減少其對肝臟細胞的傷害。此外,干擾素亦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可促使T細胞對內有B型肝炎病毒的肝細胞加以攻擊,使B型肝炎無容身之處。目前較廣為使用的是α干擾素。干安能則是一種口服的抗病毒藥物,其作用機轉與干擾素不同,干安能主要作用是直接抑制B型病毒的複製,以減少肝臟發炎的機率。

慢性C型肝炎的治療則以注射干擾素合併口服雷巴威林(ribavirin)為主流。根據研究,以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雷巴威林治療的病人當中,有50~60﹪左右病人血液中的C型肝炎病毒可以被清除,肝功能指數恢復正常。

肝癌治療技術也日新月異,除了傳統外科手術治療仍屬最有效的方法之外,對有些病人而言,栓塞治療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此外,如果肝癌發現得早,尤其三公分以下的小型肝癌,可以做局部治療即在超音波的監視下,進行無水酒精注射、微波凝固治療或電頻燒灼術等新療法。

肝病防治首推完整的肝臟檢查

肝臟沒有神經,所以肝病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也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成了肝病防治不二法則。為了能早期發現,務必接受完整的肝臟檢查。

完整的肝臟檢查包括:

一、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檢查是透過抽血測得肝功能指數(或稱肝發炎指數GOT/GPT),GOT/GPT是血液中的兩種轉胺酵素,GOT主要存在肝臟、心肌、肌肉、紅血球之中,GPT則主要存在於肝臟細胞內。當這些細胞發炎壞死後,細胞內的GOT/GPT就會被釋放至血液中,抽血檢查時就會發現數值上升。

數值異常通常表示有肝炎。不過,其他疾病包括心肌梗塞、肌肉病變、溶血等疾病也會導致GOT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GOT/GPT正常,既不能確保肝臟無問題,也不代表肝臟沒有硬化或肝癌,必須進一步做其他檢查。

二、B型肝炎表面標記檢查
抽血檢查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如果呈陽性,表示血液中有B型肝炎病毒,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GOT/GPT一直正常、超音波檢查也正常,醫學上稱為「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如果GOT/GPT數值偏高持續六個月以上,即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

若C型肝炎抗體(Anti-HCV)呈陽性,則表示已經受到C型肝炎病毒感染,如果GOT/GPT也升高,則可能是C型肝炎患者。

三、甲種胎兒蛋白檢查(AFP)
甲種胎兒蛋白是母親懷孕時胎兒製造的一種蛋白質,胎兒出生後三個星期左右,母親血液中的胎兒蛋白數值就會下降至正常範圍。正常人肝臟一旦長了肝癌,肝癌細胞會分泌、製造胎兒蛋白,因此,抽血檢查胎兒蛋白可以得知是否有肝癌。甲種胎兒蛋白是診斷肝癌的一項重要指標,肝癌高危險群患者一定要定期檢測血中胎兒蛋白,以早期發現肝癌。

值得注意的是,甲種胎兒蛋白數值異常可能罹患肝癌,但,即使甲種胎兒蛋白正常也不代表沒有肝癌。臨床研究發現,15﹪的末期肝癌患者血液中甲種胎兒蛋白正常,小型肝癌(3公分以下)患者中,也有高達1/3的患者甲種胎兒蛋白正常。從這些研究得知,即使甲種胎兒蛋白檢查正常,也不可掉以輕心,肝癌的高危險群包括B、C肝帶原者、肝硬化、肝癌患者,務必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四、腹部超音波檢查
腹部超音波檢查因不具侵入性,極為簡便準確,已成為非常普遍且重要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法。

透過超音波檢查可偵測出肝臟內的腫瘤,即使小至一公分,只要醫師或技術員有足夠的經驗,都可以偵測出來。尤其是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發炎指數及胎兒蛋白指數可能都在正常範圍內,且毫無症狀,這時就可以藉著腹部超音波檢查提早發現,早期治療。總之,定期接受完整肝臟檢查,才是正確防治之道。

肝病防治現況

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調查研究發現,至今仍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知道自己得了B型肝炎,更有高達九成的受訪者不清楚自己是否為C型肝炎患者。令人憂心的是,B、C型肝炎正是在台灣引起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元凶。
台灣地區總計有三百萬B型肝炎帶原者、30萬C型肝炎患者,平均每5~6位成人之中即有一位為B型肝炎帶原者,是全球帶原率最高的地區之一。然而,多數民眾不僅不知道自己有無B、C肝帶原,更遑論定期做完整的肝臟檢查,肝臟沒有神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到發病時通常已經是肝硬化或肝癌末期了。在此呼籲全民一起來檢驗B、C肝,定期接受完整的肝臟檢查,才是正確防治肝病的做法。

我們更發現,不論社經地位、教育程度高低,許多患者一旦得知罹患肝病,因為缺乏正確的醫療常識,透過民俗療法想「保肝」,結果不僅肝沒保護到,反而因此延誤治療的契機,甚至因誤食各種秘方、偏方、中草藥甚或健康食品而傷害肝臟,甚至引發猛爆性肝炎而死亡,令人遺憾!

罹患肝病的族群多為社會中堅分子,發病時多半正值壯年、事業顛峰,一旦病倒,不僅家庭受到重大影響,社會也損失精英。為了家人尤其孩子們的未來與幸福,在繁忙工作之餘也應重視自己的健康,及早檢驗B、C肝炎,定期接受完整的肝臟檢查,讓肝病早日從台灣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