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腎臟及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的耐受性與嵌合型不同報告


譯者:鄧仲仁

2008 七月 25

一、研究簡介
我們報告一位病例,接受與其HLA相符合的腎臟及造血幹細胞合併移植。移植後的調理治療(conditioning regimen)包括:全身淋巴系統放射治療(total lymphoid irradiation, TLI)與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 ATG),使移植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得以成功植入。病患持續為「混合之嵌合型(mixed chimerism)」,而且在病患停用免疫抑制劑後,其腎功能一直維持正常功能已28個月,這段期間內的治療併發症(需住院者)僅有一次為期2天的嗜中性球低下合併發燒。病患直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發生排斥現象,也沒有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二、個案報告
病患是一個47歲白人男性,罹患不明原因的末期腎病變(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移植腎的捐贈來源則是病患的49歲哥哥,其HLA與病患相符合,都是A1,26;B38,51;BW4;DRB1*04,12。腎移植當天(第0天)病患開始接受ATG(劑量:每公斤體重1.5毫克,連續5天給予),第1天開始接受TLI(劑量:每次80 cGy,總計10次)。病患同時在第0天開始使用環孢靈(cyclosporine),並達到血中給藥前濃度350-400 ng/mL。在TLI結束後,病患接受捐贈者的冷凍保存幹細胞(cryopreserved donor cells)輸注,動員捐者單核球的方法是給予顆粒球生長激素(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在輸注捐贈者幹細胞後,再給予mycophenolate mofetil(劑量:1,000毫克每日2次,持續1個月)。這期間,病人的併發症(需住院治療者)僅在第21天時發生一次嗜中性白血球低下合併發燒,當時在抗生素給予後迅速退燒,且血液培養為陰性,病人隨即於第23天出院。

病患在移植後繼續門診追蹤,並在第3、第12個月做了常規性腎切片,切片顯示為正常腎組織且沒有細胞浸潤;而環孢靈也慢慢減少劑量,直至第6個月完全停藥。病患沒有排斥反應,也沒有慢性GVHD。這期間病患一直呈「混合嵌合型」。病患在移植後3個月即回復工作,目前追蹤至移植後34個月,病患都維持健康狀態。

三、個案研究及結果
我們以病患的週邊血液檢體來追蹤其嵌合不同型變化,採用「DNA基因型檢測法(DNA genotyping)」:分析病患的T細胞(帶有CD3標記)、B細胞(CD19)、自然殺手細胞(CD56)與顆粒球(CD15),檢驗其「簡單序列長度多態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 SSLP)」。

長期追蹤後發現,在移植後第1個月即呈現型,且一直持續至最後一次的追蹤(移植後800天)。其中B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有最高比例的捐贈者比例(佔70~85%),在顆粒球則佔約30~70%,最低比例者為T細胞(在移植後2年,仍維持約5~20%)。
腎功能追蹤(血清肌酸酐濃度)顯示,病患從移植前6 mg/dL下降至移植後的2 mg/dL,且在免疫抑制劑停藥後一直至最後一次追蹤,病患腎功能指數都維持約2 mg/dL。

我們也對移植細胞的功能進行檢測。將病患移植前與移植後的單核球與經放射處理過的異體單核球混合培養,再使用「胸腺嘧啶核甘標記嵌合法(3H-thymidine incorporation)」檢測單核球的增殖,結果顯示增殖功能完好。另外,以移植後的單核球與不同濃度的流感病毒(influenza)及破傷風類毒素(tetanus toxoid)共同培養後,檢測其干擾素(interferon-γ)與介白素(interleukin-2)都呈現濃度相關性的上升,顯示移植後的單核球免疫功能完好。

四、結論
本篇報告顯示,在實質器官移植合併造血幹細胞移植,確實可以在人體達到混合嵌合型,同時不發生排斥及GV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