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 邱怡友醫師
2008 七月 21
六十歲的張先生罹有大腸癌,於一年前接受手術切除腫瘤,術後情況良好,出院後定期於門診追蹤。兩個星期前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長了一個2公分的腫塊,醫師懷疑可能是大腸癌轉移到肝臟。張先生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決定運用熱射頻燒灼法來治療肝轉移腫瘤。在40分鐘的治療過程中,醫師手上的探針,藉由超音波的指引下,穿過皮膚,插入肝臟腫瘤組織中,之後接上電源,利用熱將癌細胞完全殺死。
熱射頻燒灼法,它的英文全名是radiofrequency tumor ablation,又叫做熱射頻腫瘤滅除術,簡稱RFA。它的治療原理是經由交流電穿過組織,造成組織中的分子沿著電流的方向互相摩擦,因而產生熱,這些熱再經由傳導作用於腫瘤細胞中,當溫度達到攝氏50~100℃時,便可將腫瘤細胞完全殺死。至於手術中最重要的工具:探針頭指引的方式,可以在電腦斷層或是超音波的指引下進行,利用電腦斷層指引可以清楚的界定治療的範圍,利用超音波指引則是操作較簡單、節省時間,且沒有輻射線。
除了轉移性的肝腫瘤外,原發性的肝腫瘤也可以應用此法。此外,原發性或轉移性的腎臟腫瘤,肺臟腫瘤,腎上腺腫瘤,以及部分的肌肉骨骼腫瘤也可以接受這種治療。不過腫瘤的大小必須小於5公分,且數目不超過5個,而且病人不能有嚴重的血液或凝血問題。
熱射頻腫瘤滅除術的效果一般來說與腫瘤的大小有關。以肝轉移腫瘤為例,小於3公分者治療最佳,90-95%的病人在治療一次以後可以痊癒,3至5公分的腫瘤有70-90%的治癒比例。若是治療後有殘存的腫瘤或復發,仍可以接受第二次治療。
熱射頻腫瘤滅除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傷口不到1公分;治療時間短,一顆3公分大小的腫瘤只需要10~20分鐘左右的治療時間;且在做完治療之後若無併發症,24小時內即可出院,這些優點對於病患而言,都是相當便利的。
大約只有8-10%的病患會發生輕微的併發症,最常見的是傷口疼痛,傷口滲血,以及發燒。不過大部分的疼痛在給予口服止痛藥後即可緩解,傷口的滲血可以用砂袋壓迫止血,治療後的發燒一般皆不會超過38.5℃,只需口服退燒藥即可。有1%的病患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如:肝膿瘍、膽汁淤積、肝內出血,或腹膜腔積水等,則需要住院治療觀察。
『射頻腫瘤滅除術』的追蹤是做完治療一個月後,以電腦斷層檢查,需要一個月後是因為如果太早檢查的話,無法判定檢查出來的影像究竟是殘存的腫瘤,還是治療後所產生的變化,因此,以治療後一個月再做追蹤最為準確。除了電腦斷層外,還必須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與腫瘤指數。部分病人還需要做超音波與磁振造影檢查追蹤。
過去腫瘤疾病的治療大多是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兼顧病人的意願及身體狀況,微創性手術日漸盛行,『射頻腫瘤滅除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優點是治療時間短,傷口小,治療後復原較快,能夠為需要的病患帶來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