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化學治療之近況


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 林增熙醫師

2008 七月 21

大部份死於大腸直腸癌病人是因為發生轉移。大腸直腸癌一旦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除了少數可以接受局部療法(如開刀、放射治療、栓塞治療等)外,大部份病人需接受以全身性化學治療,並且在病人還沒有症狀之前就接受化學治療要比有症狀之後再接受化學治療會有較長的存活時間。然而,過去三、四十年來傳統化學治療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主要還是以5-FU為骨幹的化學治療處方,以緩解性的治療為目的,對病患症狀的減輕、生活品質的改善和生命的延長是有些幫助的。雖然近年來治療大腸直腸癌有幾個重要的新藥被發現,包括CPT-11、Oxaliplatin以及口服Xeloda等,但仍有半數病患的腫瘤無法在化學治療後明顯的縮小,存活期也一直無法突破二十個月的極限。這種窘境在最近因為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py)方面的藥物之問世而有些改變。以下簡介化學治療在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之近況。

5-FU雖然是老藥,但在目前仍然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化學治療的主幹。傳統的單獨5-FU短時間注射治療之反應率非常低,因此許多臨床試驗努力尋找最適當、有效的處方組合和注射時間。其中,以Leucovorin(Folinic acid)合併5-FU的處方組合,不管是每週或是每月的治療方式,均比5-FU單獨使用反應率,但是存活期之改善卻相當有限。至於Leucovorin作為5-FU的調節劑時,高劑量沒有證據顯示比低劑量更有效,因此,在價格與療效雙重考量下,並不鼓勵使用高劑量Leucovorin調節5-FU的處方組合。其次是5-FU的連續輸注:目前臨床上以每週高劑量5-FU的24小時連續輸注或每兩個禮拜高劑量5-FU的48小時連續輸注的方式最被常用。5-FU的連續輸注雖然能增強劑量的強度,減少血球毒性,並加倍反應率,但整體而言,對存活時間並無法顯著地的增加,卻有半數以上的病人有相當疲倦的副作用。

口服抗癌藥物Xeloda截瘤達的化學分類屬於 fluoropyrimidine carbamate,此藥提供一個能夠以口服方式,將老藥-fluorouracil(5-FU)具選擇性的送達腫瘤部位,並在多數腫瘤組織的濃度要明顯的比起周圍的正常組織高。雖然在人體試驗證實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甚至是對5-FU有抗藥性的大腸腫瘤,截瘤達顯示具有類似高劑量5-FU連續輸注的療效,可提供因無法接受5-FU靜脈輸注的病人另一種選擇。但是,口服抗癌藥物尚有藥物在腸道吸收效果之不確定性和病人服藥順從性之問題。在副作用方面,要小心腹瀉與手、腳掌症候群(hand-foot syndrome)。至於截瘤達在合併化學治療處方之定位,仍有待進一步之研究。
Oxaliplatin是新一代的白金類藥物,單獨使用在第一線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約有二成之反應率,合併5-FU可以加強抗癌效果。最近報告Oxaliplatin合併5-FU/Leucovorin的48小時輸注,對之前5-FU併Leucovorin治療失敗的病人,尚有近五成的反應率。Oxaliplatin的48小時輸注之合併化療處方作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的第一線療法,有超過五成的反應率,療效相當的出色。目前,健保已核准使用在第一線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然而,整體之存活率還是無法超過二十個月。因此,有待新的藥物合併處方的結果。在副作用方面,要特別注意末梢神經病變。

Irinotecan(CPT-11)是另一個近年來重要的化學治療新藥,屬於Topoisomerase I的抑制劑。在第二線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反應率約在15%。單獨使用用在第一線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反應率近三成。Irinotecan合併5-FU/Leucovorin的輸注處方,不論在反應率(超過四成)或存活期方面(增加約三個月)均比單獨使用Irinotecan有更顯著有意義之改善。因此目前,健保也核准使用在第一線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在副作用方面,要小心延遲性腹瀉合併白血球降低。

目前,不論新藥是Oxaliplatin或Irinotecan健保均核准合併5-FU使用在第一線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到底如何決定先用Oxaliplatin或Irinotecan?此議題在之前有些爭議。2004年初,GERCOR之臨床第三相研究比較Irinotecan先(FOLFIRI第一線;FOLFOX6第二線)或Oxaliplatin先(FOLFOX6第一線;FOLFIRI第二線),用在第一線時,兩種處方療效相似,但副作用不同。然而,針對第二線而言,有些病患可能較適合先用Irinotecan後用Oxaliplatin,惟兩組病患的整體存活並無明顯差異。

結論,化學治療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之近況,因為Oxaliplatin和Irinotecan等新藥的加入,改善了整體存活期,再配合單株抗體的治療,甚至日後陸陸續續標靶治療之藥物合併,希望將整體存活期突破兩年的極限,帶來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