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一些基本觀念~一個腫瘤科醫師的願望


基隆長庚醫院腫瘤科 黃仁聖主任

2008 七月 01

現在是談癌色變的時代,隨著醫藥之進展,很多疾病得以控制,人類壽命因而延長,但癌症病患也相對地增加,目前癌症已是國內十大死因之首位,大家也越來越重視此病。但有些不正確的觀念仍有待澄清。

一、癌症並不是傳染病,即使癌症病人仍有權利享受正常的生活及娛樂,例如妻子罹患乳癌或子宮頸癌,經過治療後,仍可享受魚水之歡。

二、癌症並非絕症,只要早期發現,均有機會得以治癒,例如早期的胃癌或乳癌,經手術切除後,均能有很長的存活率。

三、已轉移的惡性腫瘤並非無藥可醫,例如轉移性乳癌就可用化學治療使生命延長及改善生活品質,而惡性淋巴瘤或生殖細胞瘤,縱然已是第四期,甚至仍有機會可以用化學治療來完全治癒。

四、縱使是末期癌症患者,仍應以支持療法來解除其疼痛,提高其生活品質,而非任其自生自滅,有些甚至以為可以「挨餓或斷食」來消滅癌細胞,這樣反而使病患更不成「人樣」且忍受不必要的痛苦。

五、不可否認自己身上的疾病,有些人早已摸到乳房有小硬塊,自己也懷疑不妙,但卻安慰自己不是惡性的,又因為位於乳房而諱疾忌醫,如此一再的自我否定,直到硬塊生長速度忽然加快才認清事實,此時,常已失去開刀治癒的契機了。

六、迷信「偏方」,相信「特例」;的確,癌症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其預後常不同,少數病患免疫力較強或者其癌細胞本身就屬於緩慢成長型,這些病患存活期會較長,但這是「特例」,而非「偏方」之功,然而癌症患者或家人常寧信少數特例,而放棄科學醫療,因而延遲就醫,以後一旦具有抗藥性之癌細胞產生,反而使腫瘤科醫師較不易用藥物來控制。

七、癌症是變異性很大的疾病;例如,同樣是腺癌,位於肺或乳房,其預後就相差很多;而同樣是上皮細胞癌,位於鼻咽或位於食道又有所不同,縱使是相同器官的癌症,一旦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其預後也可能不一樣,因此萬一不幸罹患癌症時,應與醫師積極合作,不可輕言放棄或道聽塗說。

但是哪些癌症病患應捨正規治療而尋求安寧照顧呢?我們可參考幾個因素來決定:
一、末期癌症病患之癌細胞已對化學治療沒有反應且持續惡化中。
二、病人的癌細胞可用副作用較輕的荷爾蒙治療所控制,例如攝護腺癌。
三、病人體力、營養狀況或生活品質已因化學治療而無法再負荷時。
四、病人因長期化學治療過程,導致免疫力降低而數次發生感染或敗血性休克,致使生命常受到威脅時。
五、末期癌症病患自己表達清楚的安寧意願,這是腫瘤科醫師對於生命尊嚴應有的尊重。
以上幾點可以在醫師與病患或家屬詳細溝通後再做決定。另外,在這裡我也要重申,化學藥物的研究發明是日新月異的,而毒性較低、效果較好的新藥也的確陸續出現,所以我們仍不能輕言放棄治療。

最後,我想說的是:身為腫瘤科醫師,最希望的是有機會為病人作一個積極的治療計劃,經由外科、放射治療科及腫瘤科的合作,能使癌症得以治癒,讓「癌症」成為病人生命歷程中之一項記錄而已,而非其生命之終結者。很不幸地,在台灣目前的環境下,這個心願卻很難達到,因為我們所面對的病人常都只能作消極的治療計劃。我常想,為什麼一個鼻咽癌患者要到已經出現複視或頸淋巴結變得很大,才會想找醫生?為什麼一個子宮頸癌病患一定要等到陰道出血才求醫,而不是定期做子宮頸抹片來早期發現?為什麼一個乳癌患者一定要腫瘤變得很大才考慮找醫師檢查,而不是每個月自我檢查,一有異狀馬上就醫?這許許多多的「為什麼」,常就是悲劇之主因。事實上,早期診斷癌症的方法可分兩種,第一種是消極的,就是隨時注意有無癌症之症狀,包括不明熱、體重減輕、盜汗、蒼白、紫斑、容易感染、長期咳嗽或血痰、身體出現硬塊或淋巴結腫大、食慾不振、大便習慣改變、血尿、陰道出血或性交不適、流鼻血、複視、口腔潰瘍不癒、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骨頭疼痛、神智改變、黑痣有變化等,均需早日求醫。第二種是積極性的,就是沒有症狀也主動定期做健康檢查,因為大多數的癌症一開始是沒有症狀的,也常不是用手就「摸得到」的,例如,早期肝癌或胃癌,如沒有做胃鏡或超音波是無法診斷的;早期的鼻咽癌,如沒有仔細的檢查鼻咽腔,也是感受不到已有腫瘤在慢慢長大,所以全身健康檢查事實上就是早期發現癌症的最佳利器。健康是無價的,但一個人在平常是無法體會這句話的真意,直到自己或家人不幸罹病才後悔不已。希望大家平時能多注意自己身體健康,也希望台灣的癌症患者能得到較好的照顧,這是身為腫瘤科醫師的最大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