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是否會導致癌症?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放射腫瘤科 湯國政醫師

2008 七月 01

一、前言

電磁波包含一系列不同波長、頻率以及光子能量之電磁光譜。由電磁波發出之輻射線與被照射部位起作用之後,光子能量超過三千電子伏特時,被照射物質分子內之原子便形成游離狀態,低於上述能量之光子,由於穿透力不足便無法形成帶正負電之離子。因此電磁波之生物效應,應區分為游離以及非游離輻射兩方面來討論。

二、游離輻射可以致癌嗎?

答案是肯定的。單次大劑量之全身照射引發之急性生物效應,雖然可以致命,但作用部位在中樞,腸胃以及造血系統時,則會引發神經錯亂、嘔吐、腹瀉、骨髓機能受抑制而衍生敗血病等等,但並非癌症。從另一角度來評估,則長期持續性游離輻射之延遲效應才是導致遺傳基因改變以及誘發惡性腫瘤最主要之原因。目前為止,輻射致癌之資訊來源,主要來自於二次大戰長崎與廣島原子彈爆炸後之倖存者、早期X-光工作者,乃至於鈾礦以及鐳針油漆工人等,高於一般人之致癌機率所帶來之衝擊。


三、輻射致癌之特性如何?

最常見之好發部位在於皮膚、造血系統、甲狀腺、骨骼以及肺臟等器官。誘發時間自五到二十年左右。皮膚癌乃是最早被發現與輻射有關之癌症;而急性白血病乃全身X或γ射線超量照射致癌副作用當中,較常見之一種。發病時間始於照射後三年,而大約在五年左右到達高峰期,然後發病率又逐年下降。此點與誘發肺癌或其他癌症之時間完全不同,後者可能始於輻射暴露之後六至十年,而在十五年過後,仍有繼續發病之可能性,因此,確定輻射是否致癌之追蹤期往往需時數十年。


四、非游離輻射是否會導致癌症?

非游離輻射線包括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以及無線電波等。這種輻射線在生物體內造成之傷害,主要來自於溫熱效應,譬如雷射光以及發自雷達之微波對眼睛水晶體之傷害可造成白內障,對皮膚造成燒傷,對睪丸之傷害可影響精子之形成。但不論急性大劑量或慢性低劑量之照射尚未有文獻報導會誘發癌症。值得注意的是,紫外線照射似乎可增加皮膚癌之機率。動物實驗證明,在缺乏光線增敏劑之情況下,波長在290到320微毫米之紫外線照射有使皮膚致癌作用。而根據流行病學之研究,亦證實陽光照射(含紫外線)可增加皮膚機底細胞,鱗狀細胞乃至於惡性黑色素瘤發生之機率。至於照射時間之長短、含紫外線之多寡與皮膚癌致癌機轉之關係,則有待進一步之研究。

五、輻射致癌預防之道

不論是否接觸放射線,均有可能得到癌症,唯暴露放射線之時間越久,機率將因而增加,在劑量與機率之間並無下限閥值(stochastic effect)說明兩者之因果關係。原則上固然是接觸輻射之機會愈少愈好,但在醫療方面,放射線可以診斷很多疾病,亦可治療癌症。紫外線、紅外線亦有許多醫療用途。因此正確的預防之道,在於如何做好輻射防護工作,而非盲目的排斥放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