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癌症病患的憂鬱問題


台北榮總精神部 簡玉城醫師

2008 七月 01

提到癌症與憂鬱症,一般皆認為患有癌症者較易於罹病後產生心情低落,甚或嚴重而得憂鬱症。但事實上,癌症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並非只此一項而已,尚有1.有憂鬱症狀者於每年觀察追蹤後,罹患癌症之機會較高。2.有某些癌症患者之最早呈現症狀,是以憂鬱症狀出現。

一、憂鬱者易得癌症?
人類情緒之變化可經由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出現不適或生病。在巨大壓力下,有不少荷爾蒙之合成及釋放增加,其中最有名的包括類固醇,而類固醇之增加更進一步抑制免疫系統。在人類之臨床研究中,已知憂鬱症患者之血液中、尿液中及腦脊髓液中,其類固醇之量皆昇高。同時有不少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與非憂鬱症患者之比較中,前者之免疫系統有被抑制之現象。此外,更有不少學者指出免疫系統被抑制之患者較易發生癌症。以上之假說於臨床研究應用時卻出現兩極化之結果。早期之前瞻性研究中,以Shekelle及Persky之西方電器公司研究最有名。他們追蹤電器公司約兩千零二十名僱員,於十七年及二十年時,所做的調查結果發現起初有憂鬱症狀者得癌症之機率比沒有的大2.3倍。但是,相反地,也有學者用不同之工具研究後得到相反之結論。因此,到目前為止,結論仍有爭議性。不過,亦有學者提出,並非所有憂鬱症患者皆有免疫系統抑制之情形,因此必需針對有免疫系統抑制之特定憂鬱症患者作追蹤研究才能了解真相。但只有一個真理,即:常保喜悅的心,較不易得癌症。

二、難道一定要有腦部轉移才會以憂鬱症狀出現?
有不少人認為癌症患者若其呈現症狀為憂鬱:如心情低落、食慾下降、全身沒勁、罪惡感,甚或出現死亡之意念等,一定是腦部有腫瘤或腫瘤之轉移。但事實上有不少腫瘤本身會分泌荷爾蒙等物質,因而影響病患產生憂鬱症狀,有部份學者提出假說:某些癌症患者之憂鬱症狀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在觀察研究癌症患者時,可見大部份患者其憂鬱症狀先出現,然後才有癌症之徵兆,此外還發現腦部血清素的量下降時,即會產生憂鬱症狀,而腫瘤細胞所分泌之物質中,有些腫瘤基礎蛋白可干擾大腦的血清素接受器,因而引發人體之白血球錯誤攻擊接受器,最後因接受器受損或減少而引起憂鬱症狀。上述假說雖然未經證實,但可見癌症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且會造成憂鬱之症狀亦非單一機轉。此外,在荷爾蒙方面,腎上腺類固醇之分泌與憂鬱症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因此臨床上可用不同之試驗來了解其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之內分泌軸的功能,往往可測知此軸異常。在腫瘤未被發現之患者中,有憂鬱症狀者其內分泌軸亦可測知為異常。

在後來被診斷為癌症之患者中,有不少呈現症狀為憂鬱症,其中以胰臟腫瘤者為多,但其他身體部位之腫瘤亦可能以憂鬱症狀為呈現症狀,如咽喉腫瘤、乳癌、大腸腫瘤等等。此外,內分泌軸(如H-P-A軸)之活化與否,亦影響免疫系統,因而間接影響癌症之發生及治療效果。

三、有多少癌症患者有憂鬱症?
雖然一般相信癌症患者中有相當高比例有憂鬱症,但長期以來的流行病學研究皆無法有一致的結論,其盛行率約為4.5%至50%,且因腫瘤之種類、部位等其他因素而不同。此外,癌症病患合併憂鬱症者,最常見之憂鬱症狀有活力下降、性功能障礙、社交功能下降、焦慮、無助感等。此外,疼痛在此類患者身上亦常見。通常癌症患者合併疼痛以致去門診處理疼痛者,其憂鬱症之比例較高,而且此類患者之焦慮緊張、慮病症及身心症等情況亦較多。至於究竟是因為有疼痛才會引起憂鬱?還是先有憂鬱,才把疼痛彰顯?至今可說是兩者都有,因不同作者使用不同之研究方法及工具等,有著截然不同之結果。不過在各項分析中可見:患者所獲得之支持力量多少及其生活品質,才是影響憂鬱症狀之兩大因素。其中又以患者生活品質之好壞影響更為深遠,因此可推測有疼痛之患者因生活品質不佳,因而較易得憂鬱症。

四、如何治療癌症患者合併憂鬱症?
在治療方面,藥物治療之效果仍是相當迅速及有效的。傳統之三環抗憂鬱劑,由於其療效需數週才有效,加上有嗜睡等副作用。姿式性低血壓及其他抗膽鹼則有便秘、口乾等副作用,因此對患者之治療並不理想,新一代之抗鬱劑如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如Prozac等)、可逆性單胺氧化脢抑制劑(如Moclo bemide等)等,其作用效果迅速,且副作用較少,因此在藥物治療上,新一代之抗鬱劑有著舉足輕重之地位。此外,亦有些興奮劑(如甲狀腺素)可用來治療癌症合併之憂鬱症,而且其效果迅速,於兩三天內效果便已出現,因此亦有學者建議使用。

在心理治療方面,往往與藥物治療合併使用,其治療之基本架構包括下列4項:
1.支持力量:不管團體性心理治療或個別性心理治療,支持力量是相當重要且基本之一環。可使患者在面對原有困境時,有更強及更新的力量去面對。

2.情緒表達:癌帶來很多強烈之情感,如害怕、焦慮、憤怒及憂鬱等,若沒有機會及管道疏通,易引起內射作用(Introjecton)之心理防衛機轉,因此,情緒表達可明顯改善其憂鬱之情形。

3.重新認知:心理治療可幫助患者在面對同一困難時,用另一角度去觀察,因而有不一樣之想法及辦法。

4.處理技巧之訓練:不少團體及個別心理治療皆會指導患者處理技巧,如何找尋醫療資源、如何與醫療人員溝通;以及動員家人來幫忙等。因此患者不再無助,且能感到一切又在掌握之中,另外一些技巧亦能幫忙患者調適及放鬆,如自我催眠、冥想、生物回饋及肌肉放鬆法等。

另外,必須緊記:單單心理治療之效果較慢,因此不宜單獨使用。而合併疼痛之患者,必須同時幫助他們解除疼痛之情形,否則效果有限。最後,上述治療除了可減少患者之痛苦外,更可改善其生活品質,幫助患者更能面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