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標記有用嗎?


彰化基督教醫院 張正雄主任

2006 六月 16

前言

人類知道有癌症已有千年以上,但第一個被發現且至今還廣為使用的腫瘤標記、應該是西元1845年Henry Bence-Jones於一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尿液中發現的Bence-Jones蛋白(後人所命名)。隨後一直到1920年代因為生理學、細菌學及病理學之進步,才使得腫瘤標記的研究及發現開始增加。剛開始大部分試驗都是藉著癌症病人或正常人之血清蛋白和相同化合物會有不同生化反應等來檢驗,且似乎所有標記都相當有意義,也被廣為應用。但隨著近幾年對研究設計可靠性之要求越高,及對檢驗本身敏感性、專一性之探討,讓我們對於腫瘤標記之應用進一步認識及檢討之必要性。

理想的腫瘤標記

(一)臨床上的專一性
   理想的標記最好能用來區別不同來源的組織或細胞的分化階段,因此可以用來做腫瘤之鑑別診斷。
(二)臨床上的敏感性
   腫瘤標記最好能在很早期之腫瘤就出現異常且被偵測出來。臨床上除了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也能用來偵測疾病之復發及評估預後。最好又能隨腫瘤增大而上升,因此可以最為治療之評估。不過目前還很少能達百分之百理想之腫瘤標記。

腫瘤標記之分類

廣義而言,腫瘤標記應包括:
(一)腫瘤相關抗原
   —正常分化的抗原:如淋巴細胞之表面抗原。
   —人類白血球抗原。
   —病毒抗原:如和鼻咽癌及Burkitts淋巴瘤相關之EB病毒,肝癌和B型肝炎病毒。
   —致癌基因產物:如HER-2/neu和乳癌相關。
(二)腫瘤標記
   —致癌或胚胎標記:如和肝癌相關之α-胎兒蛋白(α-FP),和肝癌相關之癌胚胎原(CEA)。
   —荷爾蒙:如和子宮絨毛膜癌相關的HCG,和甲狀腺癌相關之抑鈣激素。
   —酵素:如和攝護腺癌相關的攝護腺酸性磷酸脢(PAP)。
   —異常的醣蛋白:如腺癌之黏蛋白,卵巢癌之CA125,攝護腺癌之PSA。

腫瘤標記之臨床運用

(一)篩檢-用於早期診斷以利早期治療。但目前適合用於一般民眾大規模篩檢者相當少。主要是大部分癌症於一般民眾不會有很高之疾病流行率,再加上腫瘤標記之敏感性及專一性不夠理想,因此不適用所有民眾大規模篩檢。而是用於所謂高危險群(有某一種癌症之較高流行率),做篩檢才有意義,如國內之B型肝炎帶原者且有肝癌家庭病史者,宜接受α胎兒蛋白及超音波檢查之定期篩檢。
(二)診斷-除非具有百分之百之敏感性及專一性,否則用來診斷或排除癌症會有錯誤發生。一般最好配合超音波、放射線等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切片檢查來做診斷較為嚴謹正確。
(三)預後-有部分腫瘤標記之高低和腫瘤細胞之量有關聯,因此治療前之數值可以用來評估未來的存活期。如HCG及α-FP就是男性睾丸癌之預後因子。
(四)療效評估-部分腫瘤標記如α-FP、PSA、CEA、HCG、CA125等可以用於不同腫瘤治療效果之評估,偵測抗藥性之發生及中止治療之決定。
(五)追蹤及偵測復發-依腫瘤標記半衰期之不同,可以依不同腫瘤、不同標記,打出不同時間間隔之追蹤流程,並根據基礎值及追蹤值之差異,早期發現復發,如CEA用於大腸癌術後,CA125用於卵巢癌術後。

結論

近年來之研究告訴我們不該將所有腫瘤標記用來做大規模之癌症篩檢工作,因為可能造成恐慌(如果有偽陽性)或疏忽(如果有偽陰性),更會浪費大量醫療資源。因此應該針對研究證實之高危險群(如肝癌家族),進行特殊腫瘤標記之檢驗,(應配合其他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切片檢查等),提高敏感性及專一性。其他有關癌症監測,療效或預後評估之運用,一樣有待醫師依其專業領域之知識做正確之選擇,使每一個腫瘤標記檢查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總而言之,腫瘤標記之檢驗應屬專業領域之項目,絕對必須有專科醫師之參與,民眾如有不適應至合格醫師就診,不宜私下自行檢查,也免因不適當之判讀造成不必要之恐慌及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