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基因多型性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存活的影響有性別上的差異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顏厥全醫師

2008 六月 06

大腸直腸癌的癌細胞被發現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簡稱EGFR)的高度基因表達。以往的研究顯示,因EGFR活化所造成對大腸直腸癌的預後影響,並無性別上的差異。但是上個月由 Lenz醫師所領導的團隊所發表的研究結果卻有不同的發現。

在EGFR的基因中有兩種功能獨立的基因多型性(polymorphism):一位於第497密碼子(codon)的位置,另一與第一內含子(intron)的雙核酸重複序列(dinucleotide CA repeat)有關。Lenz醫師所領導的團隊的共研究了318個大腸直腸癌病人在此二位置的基因分型。其中包括 177 名男性與 141 名女性。

對全體318個病人,EGFR的基因多型性與患者存活並無相關。但是若依不同性別來分析,對女性患者而言,EGFR基因的第497密碼子的兩對偶基因均為精胺酸(arginine/arginine)的病人,較均為賴胺酸(lysine/lysine)或各一種胺基酸(lysine/arginine)的病人有較佳的總存活期(16 vs 14個月)。反之,在男性病人中,兩對偶基因均為精胺酸的病人的總存活期,較至少帶有一個賴胺酸的病人有較差的總存活期(10.3 vs 13.7個月)。

同樣現象也發生在第一內含子的雙核酸重複序列。在男性病人中,具少於20個雙核酸重複序列者較具等於或大於20個雙核酸重複序列者有較差的總存活期(10 vs 13.1個月)。反之,在女性患者中,具少於20個雙核酸重複序列者有較佳的總存活期(17.6 vs 14個月)。

針對此一現象,Lenz醫師的解釋是因大腸細胞會表現動情激素乙型受體及男性激素受體,而EGFR與兩者均有交互作用。因此,在不同性別中,EGFR在大腸細胞的活化路徑可能有所不同。

針對此一研究的結果,Lenz醫師認為分子標記在癌症的應用,在不同性別應有不同的評估方式,而治療方式的選擇應同時將分子標記、性別與臨床發現納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