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血液幹細胞收集簡介


台北榮總護理部 林妙玉

2006 五月 16

對許多嚴重血液疾病病人來說,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是最後唯一的治療方式,傳統的骨髓移植捐贈者必須在全身麻醉的情形下才能夠取髓,對捐贈者而言有某種程度的風險。而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捐贈過程除了不需麻醉外,取髓後顆粒球恢復的時間較快,縮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數,因此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已逐漸取代骨髓移植。筆者在臨床工作中,常遇到病人本身準備收集自體周邊血液幹細胞,或家屬預備捐贈周邊血液幹細胞給患者時,對捐贈過程及捐贈後是否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而心存疑問,特別將收集過程與內容作簡單的介紹。

周邊血液幹細胞是經由血液分離機取得,所需的細胞數須達受贈者每公斤體重的有核細胞數達4-6x108個或CD34細胞達2x106 ,收集過程與捐血類似,只是捐贈者須在捐贈前三天起早晚各皮下注射一次白血球生長激素,直到最後收集日的前一天為止,將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快速釋放於周邊血液中以便收集。一般以手肘前靜脈較為常用,但在自體捐贈時需考慮到是否先前接受化學治療而使血管硬化或健康捐贈者血管細小等,這些情況可由血庫醫師評估是否須置入中央靜脈導管。另外在收集期間有些癌症病人的血小板顯著的下降,需要補充血小板。

一般幹細胞收集過程約需三天的時間,每天2-4小時,每次收集量約60-80c.c.,過程可能會因血中鈣離子濃度下降而有肢端或嘴唇麻的現象產生,可告訴醫護人員,以降低血液分離的速度,並立刻給予口服鈣離子補充液就可以緩解,收集期間也須依醫囑常規的服用鈣片。另一個不舒服的症狀是寒顫,也是因血液在體外循環所致,可用烤燈或毛毯加以保暖。至於其他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則是心情盡量保持輕鬆,收集前身體不可以有感染、發燒等情形,如果因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而出現骨頭酸痛、頭痛、甚至發燒,可用止痛退燒藥來緩解,通常在停止注射後一至二天症狀會改善。飲食方面可多攝取維他命C類的蔬菜水果及鈣質豐富的食物,例如:牛奶、起司、排骨湯、小魚乾等以加強免疫力。

周邊血液幹細胞收集目前已相當普遍,醫院方面技術也相當成熟,希望藉由以上的介紹讓民眾對此技術能更了解,免除不必要的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