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uximab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科 王緯書醫師

2005 四月 07

大腸直腸癌是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近年來,台灣地區由於飲食習慣的西化,「高脂低纖」精緻食物的攝取量大量增加,大腸直腸癌也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根據衛生署統計,民國九十二年臺灣地區大腸直腸癌已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肝癌及肺癌,而且臺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早期大腸癌之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於侵犯程度較深者(腫瘤已吃穿腸壁肌肉層或漿膜層),或已產生局部淋巴腺轉移者,在手術後還必須接受為期半年的輔助性化學治療,以增加治癒率。肝臟以及肺臟是大腸癌最容易產生遠端轉移的部位,大腸癌一旦發生遠端轉移則預後不佳,即使接受包括5-FU、oxaliplatin、以及irinotecan等藥物的複合式化學治療,絕大多數的病患仍會在一、兩年內死亡,其五年存活率不到百分之十。因此深入了解大腸癌發生轉移的機轉,並設法加以阻斷,是極為重要的議題,也是目前醫界積極研究的方向之一,而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正是目前醫藥界最熱門的研究重點。

除了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阻斷劑Avastin之外,最近於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又多了一項新武器-IMC-C225(Cetuximab,商標名Erbitux),它是一種上皮生長因子接受器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的阻斷劑。研究顯示,百分之七十六的大腸癌細胞膜上的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呈陽性。EGFR本身係位於細胞膜表面的一種蛋白質,屬於酪胺酸激?(receptor tyrosine kinase)家族的一員,可以將細胞外導致癌細胞生長、繁殖、以及抗凋亡的訊號傳遞到細胞內,而Cetuximab是一種單株抗體,可以專一性地阻斷EGFR。由於大腸癌細胞會製造上皮生長因子EGF以刺激癌細胞生長,因此使用Cetuximab這種單株抗體將EGFR加以阻斷,可抑制大腸癌細胞的生長,並增強大腸癌細胞對化學治療藥物的敏感性。

根據今年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N Engl J Med 2004; 351; 337-345),將Cetuximab與irinotecan化學藥物合併使用,對於irinotecan治療無效的轉移性大腸癌,會比單獨使用Cetuximab更為有效。該研究由倫敦皇家馬斯登醫院康寧漢教授(David Cunningham)所領導,共有329位病患在接受含有irinotecan的治療後,於最近三個月其疾病仍處於惡化的狀況;其中218位接受cetuximab以及與試驗前相同劑量的irinotecan合併療法,另外111位病患接受cetuximab單獨治療。

結果發現,對於irinotecan治療無效的大腸癌病患而言,不論是單獨使用cetuximab或是與irinotecan合併使用,在臨床上都有顯著的療效。在cetuximab以及irinotecan合併療法組,反應率比單獨使用cetuximab高(22.9 % vs.10.8 %;P=0.007)。合併治療組平均腫瘤惡化的時間也較長(4.1個月比1.5個月;P <0.001);接受合併療法的病患,平均存活時間為8.6個月,接受單獨療法的病患,存活時間則為6.9個月(P =0.48)。Cetuximab的副作用輕微,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痤瘡般的皮膚疹。毒性在合併治療組是比較常見,但其嚴重度及發生率和單獨使用irinotecan相似。

Cetuximab的建議給藥方式為每週一次靜脈注射,第一次注射劑量為400mg/m2,之後為每週250mg/m2,於注射前宜投與類固醇以及抗阻織胺類藥物,以預防過敏反應。

Cetuximab是單株抗體第一次獲准用在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上。該藥通常只用在對化學治療已經有抗藥性的轉移性大腸癌病人身上,雖然該藥目前並不能完全治癒轉移性大腸癌,不過對全身性化學治療的傳統方式,卻是一項革命性的發展,也是醫學界對抗癌症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