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防治網

前言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口腔癌於民國九十九年的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五位,佔5.8%,僅次於肺癌、肝癌、直腸癌及女性乳癌,且死亡率有向上提高之趨勢。十年標準化死亡率也顯示,口腔癌成長了近18.2%,與其他癌症多半為減少的狀態比較,也顯得格外令人注目。另外相較於其他癌症而言,口腔癌的死亡年齡中位數為五十七歲,明顯低於其他癌症之死亡中位數,這些訊息均告訴我們,頭頸部癌症之病患日益增加,且年齡層也有下降的趨勢,值得特別關注。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且90%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癌。雖然對於國人影響甚鉅,但也並非完全無法治癒,除了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減少抽菸、喝酒、嚼檳榔之外,早期治療也可以達到不錯的療效。

頭頸部癌症除直接造成個人健康的衝擊外,也對家庭、社會、經濟及生活品質等問題造成嚴重的影響,值得特別的注意與重視。目前頭頸部癌症的治療,已屬於多專科團隊治療,除過去常見之手術治療及放射治療之外,化學治療、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甚至標靶治療都有其角色,本篇除依序介紹頭頸部癌症之原因、症狀、診斷、分期之外,另對於頭頸部癌症之治療也詳加描述,以期提供病患及家屬正確且適當的衛教資訊。

頭頸部的構造及功能

頭頸部的解剖構造,如圖所示,可依位置不同,分為鼻腔、口腔、咽(含鼻咽、口咽、下咽)、喉、頸及唾液腺等部分,以下依序介紹其構造及功能:

鼻腔:鼻腔前方由鼻孔開始,向後與鼻咽部相接。上接大腦額葉,下與口腔藉由上顎所分隔。鼻腔作為正常呼吸道的起點,除了本身是氣體的通道之外,更有過濾灰塵、調溫、加濕空氣以使空氣進入肺部時不至於過冷、過乾。鼻腔上方的嗅神經則提供了重要的嗅覺。鼻腔本身也對說話時的共鳴與構音有重要的地位。在鼻內有著呼吸道的第一段防禦機制,故鼻腔也是人體防禦感染的一道防線。

口腔:口腔包含上下唇、頰黏膜、上下齒齦、臼齒後區、口底部、硬顎、前2/3舌。口腔最重要的功能是攝食和說話,與攝食相關的又可分為咀嚼、消化(部分食物)、吞嚥。另外也可作為備用之呼吸道。

咽:由上而下依序為鼻咽、口咽、下咽三個部分。最上為鼻咽部,前與鼻腔相通,後上方為顱底骨的一部份;兩側有耳咽管(歐氏管)與中耳相通,兩側的咽旁空間亦為顱底許多腦神經通過之處;口咽位於口腔的後方,鼻咽下方,前以硬顎軟顎相接處與口腔為界,上則以軟顎作為與鼻腔相隔之處,口咽之下方則接下咽;下咽約呈一半圓筒狀,半圓筒中央開口處為喉之所在,上接口咽,下通食道。

咽依其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鼻咽主要作為呼吸道,在發音時可調節鼻音共鳴之強弱;口咽則是口腔和鼻腔的匯流處,既是呼吸道,也是消化道;下咽則負責把口咽之食物送入食道,並防止胃食道逆流物向上進入呼吸道。整個咽部存有很多的淋巴組織,為免疫防禦之重要防線。

喉:喉部可依位置分成聲門區、聲門上區、聲門下區。聲門區即為兩側真聲帶的區域;其上方為聲門上區,上接口咽;在聲門下方為聲門下區,下接氣管。喉的功能有作為呼吸道、保護呼吸道、吞嚥之輔助、發聲。喉的發聲功能是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表現,是人類可以發音語言的重要功能,至於其他三大功能則是維繫生命所必需。

頸部:頸部是頭部與軀幹相連接的重要通道,許多神經、血管,甚至呼吸道或消化道,均須經由頸部與全身軀幹相連。另外頸部也含有許多不同功能的肌肉束,才使頸部能夠靈活的運動。最後要談的是頸部有著人體分布最密集的淋巴管腺組織;為了臨床上運用方便,頸部的淋巴組織分為六個區域,分別以羅馬數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頸部是人體重要的交通孔道,舉凡頭部與身體其他部位的溝通,例如神經傳導、血液循環、淋巴循環及防禦、頭頸部運動、消化道及呼吸道正常運作,都需藉由頸部來達成。

唾液腺: 唾液腺在位置上可以算作是頸部的構造之一,在功能上則可以算是上消化道(口腔)的附屬器。 主要分為腮腺、頷下腺、舌下腺三對唾液腺,腮腺位在外耳下方,頷下腺位在下頷骨內下側,舌下腺位於前舌下方,口腔底黏膜之下。主要為消化功能(最主要是澱粉?),抗菌及保護功能,以維持正常的局部防禦力及牙齒、黏膜的保護。

什麼是頭頸部腫瘤?

頭頸部癌症顧名思義,就是頭頸部的構造出現癌病變,由前述得知頭頸部的構造極為複雜,所以又以其原發部位命名,如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部癌症的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巴癌為最主,約占85%至95%,其餘則為淋巴癌、腺癌、肉癌等,但數量相對減少許多。常見的好發因子包括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病毒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illomavirus、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遺傳因子改變,以下將分別論述。

頭頸癌症發生的原因

頭頸部的癌化是一種多重因素所造成的過程,極為複雜。而其常見的好發因子,可歸類為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病毒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illomavirus、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遺傳因子改變。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頭頸癌患者有超過75%的病患有抽菸喝酒的習慣。早在西元1988年(Cancer Res 1988;48:3282),抽菸喝酒及被證明會造成頭頸部癌症,且有加乘的效果。研究顯示,若病患每天抽菸一包,則罹患頭頸癌的機率將高於未抽菸者兩倍;若每天喝酒,其罹患的機率也將高於未喝酒者約二到三倍;但若病患每天抽菸及喝酒超過20年,則罹患頭頸癌的機率將大幅增高到近40倍。另外,台灣特有的嚼檳榔文化,也被證實與口腔癌的罹患有關。故減少抽菸、喝酒、嚼檳榔,是跨出避免頭頸癌的第一步。

近年來研究也顯示,人類乳突狀病毒與EB病毒也會造成頭頸部癌症的發生。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環狀的病毒,具有非常高度的感染性,這類型的病毒它常常會感染到我們人類表皮與黏膜的組織,因而產生多樣的病變,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者易產生口咽癌(oropharyngeal cancer),多半藉由性行為所傳染(如口交),人類乳突病毒有很多的種類,最常見造成口咽癌的為HPV type 16 and 18。

另一種常造成頭頸部癌症的病毒是EB病毒,容易造成鼻咽癌,主要是口腔接觸感染所造成,世界衛生組織將鼻咽癌分為WHO I(keratinizing)、WHO II(nonkeratinizing)、WHO III(undifferentiated cancer),一般最常見為WHO subtype II,而近百分之百的病患曾經感染過EB病毒。

另外有一些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致病機轉,目前也都在積極研究當中。例如染色體的缺陷、抑癌基因的不活化,都是討論的重點。另外有一些上消化道的疾病,例如食道癌,因為危險因子相同(抽菸、喝酒),所以也可能合併頭頸部腫瘤的產生。

頭頸部癌症的症狀

頭頸部癌症的症狀因原發位置不同,會呈現許多不同的表現。舉例而言,若是在口腔則會呈現口中傷口不易癒合且會疼痛的情況;若是在口咽部的話則會造成吞嚥困難及發聲困難的情況;若是在下咽部或是喉部,則會造成聲音嘶啞、吞嚥疼痛、吞嚥困難,或是頸部腫塊。

另外,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是頭頸部癌症常見的症狀,如圖所示,人體的頸部淋巴結分為六個區塊,不同位置的原發性頭頸部癌症,也有可能造成不同位置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也應多加留意。

以上的狀況都會因為原發部位的不同,而使的呈現的症狀不盡相同,若有上述症狀,宜給專業醫師安排檢查,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頭頸部癌症的診斷

診斷頭頸部癌症主要還是要依靠病理診斷,由臨床醫師取下病變組織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是否為癌細胞。較常使用擷取病變組織的方法為內視鏡檢查,由耳鼻喉科醫師執行,經由內視鏡檢查,直接檢視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等解剖位置,確認是否有病變,若有病變之處則直接進行切片。若耳鼻喉科醫師評估不適合由內視鏡切片,則由臨床醫師判斷是否有其他轉移或病變之處,以選擇適當之位置,進行切片。再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是否有組織學上的癌症病變。

另外臨床醫師會依病患嚴重程度及需要,安排其他檢查,如頭頸部的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胸部檢查、及腹部檢查,及各項抽血檢驗,以利在治療之初完整了解病患之病情。

頭頸部癌症的分期

根據美國癌症分期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所制定之分類準則,頭頸部癌症可依原發腫瘤的大小、是否有淋巴結侵犯、及是否有遠端轉移分成四期,其中第四期又可分為IVA、IVB、及IVC三期。

通常第一、二期是為早期(early stage),經由開刀切除或放射治療極有可能痊癒。

第三期至IVB期稱為(locally advanced stage),須經由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多團隊共同合作,才有機會痊癒

若為第IVC期,通常合併有遠端轉移,如肺或骨轉移,治療則以化學治療為主,其預後也最差。

頭頸部癌症治療概況

頭頸部癌症的治療,由於許多大型研究陸續發表,使得頭頸部癌症的治療更趨完善。目前治療頭頸部癌症的病患,其目標著重於咽喉器官的功能保存、生活品質的提升、減少遠端轉移而努力,以下將就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手術治療

所有的頭頸部癌症患者,在治療之前,都應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受手術療。這是一項極為複雜且須多團隊配合共同評估的動作,評估的內容包括患者本身是否可承受手術的風險、原發腫瘤是否可完全清除、是否需要做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及評估術後可能造成的併發症是否會影響到咽喉機能。

若經由醫師評估為可開刀之患者,將會由外科醫師再進一步評估是否進行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後輔助性治療。外科醫師會視病患原發腫瘤所生長的位置、是否易造成淋巴轉移、臨床分期,來決定是否進行單側或是雙側頸部淋巴結廓清術。目前常用的頸部淋巴結廓清術之術式可分為廣泛性(comprehensive)和選擇性(selective)兩種,若臨床上無頸部淋巴結轉移,多半進行選擇性(selective)淋巴廓清術;若臨床上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則多選擇廣泛性(comprehensive)頸部淋巴結廓清術。

另外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於西元2004年所發表的兩篇研究顯示(RTOG 9501 and EORTC trial 22931),依據病患之病理組織型態,可篩選出病患是否屬於預後不佳之高風險性(high risk)之患者,若為高風險性患者,手術後則建議給予順鉑類為主的輔助性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將有效的減少其復發的機會。

放射治療

若經醫師評估為無法開刀治療者,則須接受以放射治療為主之治療方式。一般來說,目前頭頸部癌症的原發部分腫瘤所需的根除性治療,照射劑量為66-74 Gy,隨著時代的進步,照射的範圍及定位的技術均日益成熟,也能給予病患適當的治療。

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於西元2003年發表的論文顯示(RTOG 9111, NEJM 2003;349:2091),若根除性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其喉部功能保存與局部病灶控制之效果,將明顯優於僅接受放射治療治病患。而這篇研究的五年追蹤報告顯示(ASCO 2006;24 suppl; abstract 5517)亦顯示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在喉部功能保存與局部病灶控制方面,仍保有相當的優勢。另外也有大型整合分析報告指出(MACH-NC,Radiother Oncol 2009;92:4),針對93個臨床試驗,共17346個病患的分析顯示,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在死亡率方面,明顯優於僅接受放射治療之病患,故目前無法開刀之患者,多半選擇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做為根除性治療的方法。

誘導式化學治療

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則是根除性治療前(如前述手術治療及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是否給予誘導式化學治療,增加器官保存的機會,以期提高生活品質。此誘導式化學治療,緣起於西元1991年。新英格蘭期刊所發表之文獻(VA-LCSG trial)指出,針對第三期與第四期之喉癌病患,將其分為接受誘導性治療及傳統開刀治療兩組,顯示接受誘導性治療之患者,其延長壽命之效果並不亞於接受開刀之病患,且相反的,誘導式化學治療之病患約有64%的機會可以保留喉部功能,此一研究顯示,在接受誘導式化學治療之下,並不會影響其治療成果,反而能有效的保留其喉部發聲的功能。相同的研究結果,亦呈現在另一個團隊的臨床研究(EORTC trial, J Natl Cancer Inst 1996;88:890),針對局部晚期的下咽癌及喉癌病患,給予誘導式化學治療,顯示可達到42%的喉部功能保存。也因上述兩項臨床試驗,奠定了誘導性化學治療的基礎。

而隨著化學藥物的演進,不同的化學治療處方,是否能增進治療的成效,也逐漸被討論。於西元2005年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顯示(Spinal trial, JCO 2005;23:8636),傳統化學治療藥物(順鉑和5-氟尿嘧啶, cisplatin and 5-FU)與加上紫杉醇類(pacitaxel)的化療藥物(pacitaxel+PF)相比,後者的效果將顯著優於傳統化學治療處方,有八成的病患顯示對這組化學治療處方有反應(overall response),且也有33%的病患顯示能達到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若在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之前,若給予歐洲紫杉醇類藥物(docetaxel)做為誘導式化學治療,其效果將優於僅給予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在西元2005年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所發表的報告顯示(JCO 2005;23:suppl 16 abstract 5578),這樣的治療方式將高達有80%的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的機會,但相對的會有較高的副作用,如中性白血球低下(25%)、中性白血球減少性發燒(25%)。最近則有一個長期的追蹤報告顯示(Lancet Oncol.2011;12:153),以歐洲紫杉醇合併傳統化療作為誘導性化學治療(TPF),針對頭頸部癌症的治療,均有顯著的療效。故依目前健保局規範,局部晚期且無遠端轉移之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且無手術切除者,可使用docetaxel與cisplatin及 5-fluorouracil並用,作為放射治療前的誘導治療。

姑息性化學治療

病患若有合併身體其他器官的遠端轉移,治療的策略則是減緩癌細胞增殖並促進生活品質,這一類的病患治療主要以姑息性化學治療為主。醫師會依病患的日常體能狀態(performance status),選擇治療的方式。若日常體能狀態尚佳,則可以考慮給予化學治療,一般會先以順鉑類(Cisplatin)的化學治療處方作為第一線治療,若日常體能狀態極差,則考慮給予保守性支持治療,以減輕病患不適為主。

標靶治療

近年來標靶藥物發展蓬勃,針對頭頸部癌症的標靶治療,也有爾必得舒(cetuximab)可作為選擇。針對復發或遠端轉移的病患,可以使用cetuximab並用以順鉑(cisplatin)為主的化學治療藥物,作為姑息性化學治療的選項。另外若病患接受同步化學及放射線治療,其治療的處方也可以選擇以cetuximab為主。目前健保給付cetuximab的條件主要為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的病人,如有年齡大於七十歲、腎功能CCr小於五十、或聽力障礙者,如需接受放射線療法合併cetuximab,則可以使用。

結論

頭頸部癌症的治療,近年來因有誘導性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的進展,治療效果也有明顯進步。早期診斷及治療仍是重點。


贊助捐款 勸募公告 財務報表 醫療相關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