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切片在大腸直腸癌的臨床價值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近20年來對於大腸直腸癌的診斷治療,有許多長足的進展,在治療上,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手術方式的改進如全直腸繫膜切除,大幅降低直腸癌手術後局部再發的機會。對於第三期病患(淋巴轉移)輔以化學治療,例如以5-FU為基準的化療,可降低約30﹪復發的機會,而對於第四期(遠端轉移)病患標靶治療輔以化學治療可提高腫瘤的反應率至60-70%左右,基因檢測可提供更精確的標靶藥物選擇。最近幾年免疫治療的進展發現具微衛星不穩定的轉移性結腸癌即使在經過多線的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後,使用免疫治療藥物(program death inhibitor: anti-PD1, anti-PD-L1, Anti-CTLA4抗體)仍有相當的療效。
即使如此,仍有相當的比例,癌症復發或是持續惡化。如何能在癌症復發的早期,即傳統的影像診斷或癌指數尚未有癌復發的跡像,即偵測到血液中癌細胞或其基因物質(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可以讓病患更密切的追蹤,以早期發現復發癌症,早期治療,提高病患存活機率。 

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都可能產生癌症,人體中大部分的DNA都存在細胞裡,當細胞死亡後會將DNA釋放到血液中,形成游離DNA。所以當癌細胞崩解後,會散布DNA至血液循環裡,形成循環腫瘤DNA。藉由目前最先進的次世代定序,就可以從中取得癌症細胞的基因資訊,分析上面的突變點位的方式,即為液態切片。

傳統上要取得基因的變異,須先從病患的組織取得檢體(切片),確認為癌細胞後,將DNA萃取出來,經由定序方式找出基因突變點。而液態切片的方式則是自病患血液中去除血球細胞(白血球),將血漿或血清分離出來,萃取血漿或血清DNA後再進行基因定序。由於目前二代定序的進步,敏感性可以提升至萬分之一,因此,血漿或血清中出現基因突變,即可能為殘留的癌細胞所釋出的,所以稱為液態切片。

液態切片的好處在於不須取得癌症檢體,因此病患不須接受侵入性檢查,例如肝臟或肺臟切片等,可以經由抽血即可。另外癌組織通常具有異質性,即單一切片可能無法得知全面性的結果。由於血漿或血清DNA半衰期短,且為微量物質,即使以次世代定序,因其度敏感性高,仍有相當比例偽陰性(即檢測值為陰性,但仍有病灶存在),液態切片由於血漿或血清中的基因物質為整體癌組織所釋出,因此可減少異質性的可能。

液態切片的臨床應用性
在結腸癌的篩檢,液態切片具有一定的角色,最近的文獻進行液態切片和糞便潛血的敏感度比較,針對液態切片陽性及糞便潛血陽性,受檢者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液態切片的敏感性(即大腸鏡發現異常)的比例高於糞便潛血陽性,然而仍有高達八成收檢者並未在大腸鏡發現病灶,可能因此造成受檢者心理的不安。

對於第一~三期結直腸癌,液態切片在術後可做為微殘餘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的指標,在第一期癌症,目前的文獻並未顯示MRD有其臨床重要性。而在第二期結直腸癌,微殘餘病灶的存在,代表病患可能須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對於第三期的癌症,臨床指引已指出病患已經必須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對於第四期患者,液態切片的目標則是在找到有藥物可治療的基因突變。例如一位62歲乙狀結腸癌併肝轉移的病患,他的原發腫瘤切片結果及基因定序發現並無RAS或BRAF的突變,因此他的治療是為表皮新生抗體(EGFR mAb)加上化學治療,治療了二個月後發現腫瘤沒有任何縮小的現象,甚至稍微變大。因此,病患接受了液態切片,結果發現血漿中具有BRAF基因突變。由於BRAF基因突變的結腸癌目前可以使用BRAF抑制劑加上表皮新生抗體及化學藥物治療使用,在改變治療後其腫瘤即穩定下來,開始有變小的現象。

目前次世代定序的敏感性愈來愈高,各種針對基因變異的新藥問世,液態切片的需求及臨床重要性將大幅上升。由於目前液態切片仍屬自費項目,如常規使用會造成病患不小負擔。如何降低液態切片的成本,以降低病患花費,提供臨床的實用性為未來重要發展課題。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