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術後的淋巴水腫發生機會不低,且不易治療,因此術後復健是相當重要的。這篇文章將詳細介紹乳癌術後的復健計畫、以及淋巴水腫的防治方法,幫助患者在術後恢復階段獲得最佳的生活品質。
與乳癌治療相關的手術,常見手術類型可分為:乳房切除手術(部分/全部切除)、淋巴切除手術(僅切除哨兵淋巴結或腋下淋巴廓清)、乳房重建手術、人工血管裝置手術與淋巴顯微外科預防手術。當您確定手術日期後,即可儘早熟悉術後復健的流程。
一般而言,手術側手臂復健計畫首要為手臂打直向前抬舉的動作。因為一旦抬舉角度受限,大部分功能性活動將會受到影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手臂抬舉目標設定為:術後第一天0~45度;術後第二天為0~60度;術後第三天為0~90度。之後,隨著傷口的恢復,慢慢增加抬舉角度,大約一周內可達到手臂貼耳的高度,作為最終最大抬舉角度。要特別注意的是,淋巴顯微外科預防手術於術後一周內,不可高於90度。
在了解復健進程後,當術後到恢復室時,即可開始術後第一天的復健運動:手術側手臂向前抬舉0~45度。抬舉過程中,請確保掌心面向身體,以減少肩關節夾擠。手術側肢體盡早的活動,有助於預防關節沾黏與僵硬,以維持日後良好的關節活動度。此外,考量術後麻藥的影響,可能無法正確感受傷口是否被過度拉扯。因此,在麻藥消退前,請勿超過建議活動角度,以免影響傷口復原。
術後體力許可下,可以漸進式床頭搖高,適應姿勢所引起的血壓變化,作為術後第一次下床前的暖身。術後盡早下床行走,除了可以減少肺部痰液堆積的情形,亦可增加淋巴液的回流。第一次下床時,建議先坐床緣5~10分鐘,確定沒有暈眩感再起身。起身後,嘗試原地踏步不腿軟,即可緩慢行走至病房廁所。
術後體力未恢復前,或接受自體乳房重建手術者的術後前三天,需要較長的臥床時間,則可藉由腹式呼吸暫時代替下床行走。施作方式為平躺下,手擺放於下腹部。當鼻子吸氣時,感覺肚子充氣將手頂高。嘴巴吐氣時,手稍微按壓肚子協助將氣吐盡。腹式呼吸的好處,除了促進淋巴液回流,亦能減少因胸式呼吸引起傷口疼痛的情形。
此外,術後急性期的傷口,常會伴隨紅腫熱脹的現象。建議手術側手臂可透過枕頭或棉被大面積支托,在建議的手臂抬舉角度內,讓手掌高於心臟。若手臂腫脹較明顯者,則可合併手掌持續施力握拳、手掌持續施力張開下停留10秒,加速組織液回流,改善腫脹不適感。
乳癌術後建議的復健運動,最主要的目標是增強肌肉力量及維持良好的關節活動,藉著肌肉活動後提升代謝效率與延長較高的代謝時期。且藉由活動時所產生的皮膚牽拉,誘使皮表的淋巴管回收滯留的淋巴液。
建議運動的起始時機,通常是術後24-48小時,採漸進方式開始。而執行運動練習時,請遵守主要原則:起始動作慢,動作幅度由小增大,次數由少變多,注意重複動作不可引起肌肉發酸。此外,術後執行動作時,以傷口不痛為原則,組織感到些微緊繃即可。等做過幾輪活動後,引起組織緊繃的範圍會越來越少。一般而言,疤痕成熟需半年的時間,因此持續的活動,可降低疤痕成熟前反覆沾黏的情況。
運動的規劃,包括初階運動、中階運動、高階運動和預防改善水腫運動。初階運動可以防止關節活動的受限,如:聳肩運動、肩關節繞圈運動、擴胸運動、前舉運動、握拳運動、輕拍運動。中階運動能夠強化肩頸的肌肉,如:手碰肩運動、肩內外轉運動、抱頭擴胸運動、爬牆運動、站立式伏地挺身運動。
當初階運動與中階運動都已經得心應手之後,就可以嘗試高階運動。高階運動與中階運動相近,但更強化動作的練習強度,如捏球運動、雙臂繞圈運動、彈力帶運動。
預防改善淋巴水腫運動,如:腹式呼吸、肩關節畫圈運動、手肘運動、手肘彎曲伸直運動、手部翻轉運動、手腕運動、手部運動。特別的是,在運動過程中需合併腹式呼吸,以達到腹部淋巴系統的啟動。
出院後,亦可經由復健科門診,尋求門診復健的資源。門診端針對淋巴水腫的物理治療,常見有「電療」、「低能量雷射」、「肢體循環機」等儀器項目。
電療可分為低週波、中頻干擾波,透過不同頻率的電流,使淺層、深層的肌肉產生收縮,以促進淋巴管的活動與僵硬組織放鬆,增進淋巴循環。接受電療治療時,電流的強度以有感覺且舒適即可。過大的電流強度,反而容易造成水腫肢體出現僵硬不適的副作用。
低能量雷射,是以特定波長的光所進行的光照治療,讓細胞增加能量,促進組織修復的能力。臨床上,淋巴水腫的肢體,在15分鐘的雷射治療後,僵硬程度會有下降的現象,水腫的體積亦有縮小的變化。
肢體循環機,則是透過穿戴含有獨立氣室的套筒,透過遠端肢體(手掌)壓力較大,近端肢體(肩)壓力較小,所產生的壓力差,促進組織液回流。臨床上,建議的壓力值,上肢為20~40毫米汞柱,下肢為20~60毫米汞柱。20毫米汞柱以下,適用於靜脈水腫,而非淋巴水腫控制上。
除了上述的健保療程外,目前對於淋巴水腫治療的黃金原則,為「整合性退腫治療」(Complete Decongestive therapy, CDT)。主要是透過「淋巴引流」、「加壓治療」、「退腫運動」以及「皮膚護理」四個環環相扣,以達到最佳的退腫治療。得特別注意的是,若患有心臟水腫、腎衰竭、急性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急性靜脈栓塞、支氣管哮喘者,為徒手引流與加壓治療的禁忌症。
在進入治療前,得先有正確的治療預期。淋巴水腫控制的主要目標,定位在「讓淋巴水腫回到潛伏期」。次要目標,為「預防與消除感染」、「減少與移除纖維化的組織」。以目前的醫療技術來說,淋巴水腫無法根治,但可透過良好的控制,得到好的生活品質。淋巴水腫是由於淋巴系統受損,導致組織液緩慢累積。隨著時間的推移,堆積的液體將被纖維化與脂肪堆積所取代的結果。打個比喻來說,就如同我們身上緩慢生長的指甲,我們無法阻止指甲的生長,但可透過定期的修剪,在良好的生活品質下與指甲共存。
此外,一個肢體可能表現出不只一個階段,這反應了不同淋巴區域的改變。國際淋巴學學會在2020年,對於淋巴水腫的分級為:0級(屬於潛伏期,即淋巴液運輸已受損。組織液成分改變,但腫脹不明顯。在能主觀觀察水腫出現前,已存在數月至數年。)、I級(出現指壓型水腫,可以隨著肢體抬高而消退,但此時組織液的蛋白質含量相對高。)、II級(肢體抬高僅能消退部分水腫,按壓時會留下明顯的壓痕。此階段的後期,隨著皮下脂肪過多和纖維化的增加,按壓時可能不會凹陷)與III級(按壓時不再出現凹陷,且出現了營養性皮膚變化(例如棘皮症),皮膚特性和厚度的改變,脂肪和纖維化進一步沈積,以及疣狀過度生長。
整合性退腫治療可分為兩個時期,「退腫期」與「維持期」。退腫期針對上肢為2~3週,下肢為2~4週。建議為徒手淋巴引流一周5天,一天一次,一次30~60分鐘;加壓治療為一天打繃帶23小時;退腫運動:一天2次,一次10~15分鐘;皮膚護理:一天2次。一般等水腫消退到平原期後,不再有進步的空間,即可進入維持期。但在發生第一級跟第二級淋巴水腫的肢體,其淋巴管中,皮膜組織的彈性纖維已受損。因此,儘管水腫消退後,仍有較高的復腫風險。維持期則建議為徒手淋巴引流一天2次,一次10~15分鐘;加壓治療:白天穿戴壓力袖套,夜晚打繃帶;退腫運動一天2次,一次10~15分鐘;皮膚護理:一天2次。
徒手引流的手法,主要是透過手掌大面積牽拉最大量的皮膚,以畫半圈的方式,將組織液由遠端帶往近端鄰近的大淋巴結。力量足以牽動皮膚即可,若遇到纖維化的部分,則需增加力量來突破黏滯的組織。當皮膚的張力移除時,皮下的淋巴管將會打開,吸收組織間滯留的淋巴液。同位置的皮膚,建議操作5~7次的牽拉,且牽拉時間約1秒效果會更佳。然而,較水腫的位置,可視情況增加次數至10次以上。
壓力治療可使用低彈繃帶配合泡沫塊繃帶(結合海綿塊的繃帶)協助消腫,或是使用一體成型的袖套(內層縫有海綿塊),壓力並非越大越好,以免消腫後的復腫速度快。僅洗澡時的一個小時休息,待水氣消失後,再重新打上繃帶。一旦手掌出現冰冷或腫脹增加,表示壓力過大,請立刻移除繃帶,待上述現象消退,再重新調整壓力。練習打繃帶的過程會需要花費一點心力,需要病友們耐心練習。
退腫運動主要以緩和且可控制肌肉的模式下運動,運動過程盡可能不引起肌肉發酸的現象。在執行10分鐘的暖身後,再開始15分鐘的運動,最後則是10分鐘的緩和。運動完畢後,將水腫的肢體抬高過心臟,靜置15分鐘,以促進組織液回流。可從靜態的瑜伽或是蛙式游泳入門,都是不錯的選擇。
皮膚護理主要是隨時注意皮膚保濕的情形,若遇較乾燥的氣候,可增加塗抹乳液的頻率,確保執行皮膚牽拉時,不會造成傷口的產生。尤其是經過放療的個案,皮膚會相對脆弱,需多加保護。
了解初期手術的復健原則,以及術後到出院的水腫照護與正確的水腫預期,相信能帶給癌友們更多自信,在生活品質維護上,找到更多資源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