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乳癌,對病友本身,以及她(他)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壓力事件。從診斷開始、接受各種治療以及處理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明瞭預後,並接受不確定的未來。這些不同的階段,都可能引起心理和身心的不穩定,增加乳癌病友罹患焦慮和憂鬱症的可能。而這些情緒困擾,不但會降低病友的生活品質,對治療的遵從度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進一步增加風險。近年來,醫學界越來越重視癌友的心靈健康,有許多的研究證據指出,應該把心理健康當作一個重要的生命指標來看待。
醫師說我得了乳癌…
「為什麼是我? 該怎麼辦? 是不是很嚴重,能開刀嗎? 要休息多久?沒了工作怎麼辦?以後還能結婚嗎?以後還能生小孩嗎? 會不會死? 我的孩子還小,以後該怎麼辦?」
在診斷罹患乳癌後,很少人能一下子就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無法面對診斷及治療過程,是很常見的。我們可能會經歷種種情緒,有憤怒、會否認、一直想跟世界爭辯,覺得挫折、無助或悲傷,甚至有罪惡感、感到孤單以及憂鬱。這些都沒有錯,因為我們是人,多會害怕死亡、憂慮、擔心自己與所愛的人的日子,擔心那不可預知的未來,腦中湧現許許多多的疑問。當內心的風暴通過之後,要試著喚起理性的另外一面,冷靜下來,尋找合適的醫療團隊,釋放疑惑,聆聽專業的建議與資訊,才能真正交心來遵從醫囑,審慎樂觀的接受治療。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後提供支持等各方面,都至關重要。也能避免自己陷入醫療資訊焦慮,引發更多恐慌。生病了,要允許自己脆弱,適時釋放情緒,流淚傷心也沒關係,大喊大叫也無妨,讓難過獲得舒緩,不要過度壓抑。也要允許自己尋求他人的協助與支持,不管是參加病友會的團體活動,或是與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晤談,獲得更多的能量。
手術後跟我想的不一樣…
以女性視角出發,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著作《乳房的歷史》中,整理了乳房在西方文化脈絡下,被建構出來的複雜形象。乳房不只是一個生理的器官,對於女性來說,除了生理上的功能之外,也是女性最重要的第二性徵,具有相當重要的心理層面的意義,例如哺育能力、外貌吸引力、以及性功能等。精神分析學者甚至認為它是潛意識的中心。乳癌病友除了要接受罹患癌症的挑戰外,還要面對手術後外觀的改變,生理與心理都產生巨大衝擊。在形象面,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接受乳房重建手術,以植入生理食鹽水、移植自身脂肪等適合的方式,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整型手術。或者是穿戴義乳,選擇合適剪裁的衣服款式,也可以看起來容光煥發又美麗。在內在的層面上,性別是一種認同,癌友可思考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不被外在評價所禁囿,自我賦予其意義。
本來以為只要手術,誰知道…
「我以為只要開完刀就好,誰知道回診時,醫師告訴我要加上化學治療…」
我的病人曾經在診間哭著說。原本認為是初期的病況,直到病理報告出來,事與願違,卻是比較高的期別,需要接受後續的治療,時常讓她們覺得期盼落空,之前為了手術治療鼓起的勇氣,好像氣球消風般洩氣,情緒上更加難受。需要醫療團隊和親友共同來陪伴,攜手面對化學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如疲勞、骨髓抑制、噁心、嘔吐 、腹瀉及便秘、手足症候群等。治療期間伴隨的蒼白臉色,掉髮現象,也會改變外貌,讓癌友承受旁人有意無意的注目眼神。此時可以鼓勵癌友利用化妝、或者是穿戴上喜愛的假髮或頭巾,提振每日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化學藥物或放射線治療完成後,又或者是服用荷爾蒙治療乳癌藥物時,有可能會出現憂鬱的症狀,提醒癌友及陪伴者多加留意。
小考大考,我甚麼時候能畢業…
「上次醫師安排追蹤檢查,有預約回診,但是我沒有去…,我很怕,一直在想,如果不去考試,是不是就不用面對成績單…」
在複診前,不少人可能會害怕檢查結果,擔心所謂的壞消息。不知不覺產生焦慮的情緒,進而演變成逃避的反應。讓原本的定期追蹤,成了錯過的一場約定。如果以讀書學習來比喻,請不要被分數綁架,過度執著多一分還是少一分。試著想像,日常小考主要是為了掌握平日狀況,大考的結果則是為了當作生涯規劃的參考資料,好讓我們能掌握方向,擬定目標與策略。
辛苦的經過手術,化療,放射治療種種過程,即使主治醫師告訴妳說,目前檢查結果一切平穩,癌症指標都在正常的範圍內。癌友仍免不了憂慮,擔心癌症像個未爆彈一樣,不知哪一天會復發。於是對復發的恐懼,成了一個心理上的困擾。過去研究發現,年輕的癌友比年長者有更大的復發擔憂。還有一些研究顯示,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癌友,有較高的復發恐懼。如果罹患乳癌像是讀了人生進修班,不要老想著自己畢不了業,試著換個想法,就當是個終身學習。為你帶來挑戰與考驗,但也帶來轉變與成長。
改善身心健康方法多,請放開心多詢問
「可是,我已經打那麼多針,身體很虛,又要吃藥,這樣好嗎?」
系統性文獻回顧研究指出,乳癌病友中憂鬱症的發病率為9%至66%,焦慮症的發病率為17.9%至33.3%,均高於同年齡未罹患乳癌的女性。根據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是非癌症患者的2.5倍;而在被告知罹癌的第一年,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是非癌症患者的5.5倍。許多癌友雖然覺察到自己情緒憂鬱低落,時常失眠甚至做惡夢,焦慮擔心到食不下嚥,體重減輕,一想到自己已經在接受癌症治療了,總覺得吃太多藥會讓身體負擔很重,又或是認為吃身心科的藥物可能會上癮,想來想去煩惱不斷增多,卻還是對於尋求醫療協助裹足不前。
首先要提醒的是,現在對於憂鬱症或是焦慮恐慌,有許多治療方法,可以跟醫師諮詢,評估之後再來決定方式。過去研究曾報告過某些血清素再回收體抑制劑的抗憂鬱藥物,跟乳癌治療藥物之間具有交互作用,這些都有資料可供查詢。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有許多種類,醫師會根據個別狀態來選用其他類型的神經傳導物質接受體拮抗劑,來調整腦內分泌,這些藥物並無成癮性,副作用多半輕微,容易適應。除了藥物之外,也可運用心理治療,能針對疾病帶來對於人的巨大影響,在意義,失落,創傷,或是存在等議題進行探討,協助癌友重整生命角色,邁向新人生。
另外,也有重複經顱磁刺激術(rTMS)的選項,可透過磁波對腦部進行活化,以非藥物的方式,來改善憂鬱症狀。在睡眠障礙部分,新機轉的安眠藥物食慾素(Orexin)受體拮抗劑,或是睡眠輔助藥物類的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都是無明顯成癮性的非管制類藥品。這些醫學上的進展,有助於癌友在處理身心不適症狀時,有更利弊平衡的選擇。
「可是我回不去了」-成為新的人,過新的生活
乳癌對病友的影響,不只是內外在生理上的衝擊,也包括對價值觀的改變,對未來計畫的影響、適應新的身體和未來的生活。曾讀過《癌症病人的心聲》一書,對於作者所提,她們想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深受觸動。罹癌之後,不會再變回「還未生病前」的那個人了。意會到可能再也無法回到「以前」那種常態,悵然若失,有時難過的情緒更如浪潮襲捲而來。使得我們在生理、情緒、意志上動盪起伏,悲傷以前的自己再不復存。事實是:再也回不去了。她以同為患者的身分,建議癌友必須認清與接受現狀,不要以現狀去比較罹癌前的生活,試著調整並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與其他癌症相比,乳癌病友面臨外型及親密接觸可能改變的挑戰,需要親友與伴侶們的溫暖的支持與同理。新的日常未必負面。這段旅程讓人自身產生了變化,那個內心深層的自己,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因此有了被發掘、被重塑的可能,伴隨疾病挑戰而來的,正是重新看待人生的契機。曾與不少癌友聊過,許多人都說,比起罹癌前的生活,現在的新常態更讓她們感到平安靜好。
心理健康,身體更健康
身心為一體且互相為用,促進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能有大大的助益。精神愉悅能減緩治療的不舒服,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增進生活品質。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在今年舉辦的「粉紅灰犀牛來襲」記者會中發布,約有88%的病友關注心理健康是否能獲得支持,盼望癌友在情緒難過或是睡眠狀態不佳時,都能受到合宜的幫助與療癒。讓粉紅色的絲帶,在春風吹拂下,散發出溫柔閃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