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放射治療的現況與最新進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隨著飲食西化及環境荷爾蒙的影響,不僅在西方國家,乳癌在東方國家的盛行率也逐漸上升,診斷的年齡也隨之下降。隨著醫療的進步,乳癌的治療手段不斷更新,而放射治療是乳癌綜合治療中的重要環節。本文將介紹乳癌放射治療的現況及其最新進展。
一、放射治療的適應症
乳癌的放射治療通常用於以下兩種情況,其中又以輔助性放射治療較為常見。
 
輔助性放射治療:通常用於乳房保留手術後預防局部復發。或者針對乳房全切除術後風險較高(如腫瘤較大、淋巴轉移較多)的患者,輔助性放射治療減少局部復發的風險。
 
緩解性放射治療:乳癌若轉移至它處,放射治療可以針對轉移腫瘤做緩解性的療法,改善疼痛、減少腫瘤壓迫正常器官等。
 
二、輔助性放射治療的現況
對於進行乳房保留手術的病患,輔助性放射治療會針對剩餘的乳房組織進行放射線照射,目的是消滅任何可能殘留的癌細胞。針對全乳切除的患者若需要進行輔助性放射治療,範圍則包含整個患側的胸壁。若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也會考慮針對乳房周遭的淋巴組織,如腋下淋巴、鎖骨上淋巴及內乳淋巴結等處進行加強照射,以達到更好預防復發的療效。傳統的分次放射治療周期為5-7週,每週進行5次放療。分次放療的目的在於使用單次低劑量的放射線殺死殘餘腫瘤細胞,同時對正常組織不會產生太多破壞性。隨著放射治療技術以及對乳癌特性的了解,現在的放射治療有更多選擇,提高治療成效並減少副作用。
 
三、治療範圍及次數的變化
傳統的放射治療為5-7週的療程,且都是針對全乳房進行照射。全乳房照射會在照野中不可避免的照射到部分腋下組織,增加淋巴水腫及肩關節活動限制的副作用。近期研究顯示若是風險極低的病患,可以只針對部分乳房做治療,或者增加單次劑量減少治療總次數,皆可在不影響放射治療療效的前提之下,降低治療的副作用。
 
低分次放射治療(Hyp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方式。與傳統放射治療相比,低分次放療每次治療給予較高的劑量,但總治療次數減少,總療程約3-4週。這種方式的優點包括縮短治療周期,減少病患舟車勞頓次數,並降低整體醫療成本。低分次放射治療經過多個國際臨床試驗驗證,其針對乳癌的治療療效與傳統5-7週的放射治療相當,甚至可以減少放療的急性皮膚反應,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質。目前低分次放射治療已有健保給付,符合規範的早期乳癌患者皆可接受,用更短的時間達到同樣好的療效。
 
部分乳房放射治療:僅針對腫瘤切除部位而非全乳進行放射治療,治療周期較短,療程約1-2週,適用於特定的早期乳癌患者。部分乳房放射治療的安全性佳,但對於乳癌的抗癌療效,較缺乏大型臨床試驗的驗證,因此在台灣較不普及。然而,有特定需求的病患,仍可以考慮此方式治療。

四、乳癌放射治療的新技術
隨著科技進步,乳癌放射治療技術不斷發展,許多新技術在台灣也可使用,為乳癌病患提供更多選擇

術中放射治療(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IORT)
術中放射治療是在乳房腫瘤切除手術中直接對腫瘤邊緣進行放射治療的一種技術。這種方式能在手術過程中即時消滅殘留癌細胞,減少手術後復發風險。術中放療的優點包括:
  1. 及時治療:手術後立即進行放療,避免癌細胞擴散。
  2. 精確定位:直接對腫瘤邊緣進行放療,提高治療的精確性。
  3. 減少療程:術中放療通常只需一次治療,極大縮短了總療程。
但術中放療也有一些缺點及侷限性:
  1. 淋巴擴散:若手術後的病理報告顯示腫瘤較大或有淋巴侵犯,單做術中放療的效果及範圍不夠,病患需進一步接受全乳放射治療。若接受術中放射及全乳放射治療,乳房纖維化會增加,對外觀有較大負面影響。
  2. 適應症:術中放射治療僅適合非常早期的乳癌病患,對腫瘤較大的患者不適合。術中放療因器械及放射線劑量分布特性,對體型及乳房大小有一定限制;體型太瘦小或乳房較小的患者不太適合。
深吸閉氣治療(Deep Inspiration Breath Hold, DIBH)
深吸閉氣治療是一種利用患者深吸氣時肋骨擴張,增加肺容量,使乳房與心臟距離增加,從而減少放射治療對心臟損傷的技術。此技術尤其適用於左側乳癌患者。深吸閉氣的優點包括:
  • 降低心臟損傷風險:有效減少放療對心臟的輻射劑量。
  • 提高治療精確性:透過呼吸控制提高治療的穩定性和精確性。
然而,深吸閉氣治療也不是所有病患都適合:
  • 病患配合度:閉氣治療需病患能自主深吸閉氣並維持穩定閉氣狀態至少20-30秒以上,若無法配合的患者便無法使用。
  • 精確度監測:閉氣治療需特定方式監測閉氣程度,確保閉氣程度足夠。如使用體表導引放射治療(Surface Guided Radiotherapy, SGRT)或自主式呼吸調控系統(Voluntary Breath Hold System)搭配深吸閉氣治療,提高治療精確性。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是利用放射治療中影像擷取,如錐狀電腦斷層影像,對患者位置進行微調,補償因呼吸、體位變化等因素引起的腫瘤移動。因其便利性及優點,已廣泛使用於大部分病患
優勢:
  • 提高治療精準度:精確定位並追蹤腫瘤,提高放射治療精確性,確保最大限度地破壞腫瘤細胞,不會傷害正常組織。
  • 及時調整放射治療計畫:使用影像導引放射治療,若療程中有偵測到較大位移或體型變化,可透過新取得的即時影像,調整放射治療計畫,達到更好治療成效,避免不必要副作用。
缺點:很少,如增加治療時間,治療前或治療中取得影像需額外時間,故影像導引會增加治療時間。對於配合度差或無法忍受單次治療時間延長的患者無法使用。但隨著影像導引技術進步,所需時間越來越短,無法接受影像導引放射治療的患者也越來越少。

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
質子治療是一種利用質子束進行癌症治療的新技術。與傳統X光放射治療不同,質子束在到達腫瘤前不會釋放太多能量,只有在到達腫瘤時才釋放大部分能量,這使得質子治療能夠更加精準摧毀腫瘤細胞,同時保護周圍健康組織。質子治療的優點包括:
  • 高精準度:質子束能夠精確地瞄準腫瘤,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的損害。
  • 低副作用:由於質子束的精確性,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後的副作用較少。
然而,使用質子治療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 對於誤差容忍度低:因質子治療太過精準,其對體型、擺位、腫瘤大小等誤差容忍度非常低。若位置稍有偏移,質子治療就無法照射到應治療的位置。若病患擺位不穩定或誤差太大,質子治療效果就不好。
  • 長期治療成效:目前研究認為,質子治療與傳統光子治療效果相當或略好,但大部分缺乏長期追蹤結果及大型臨床試驗,證據力較為薄弱。
五、乳癌放射治療的選擇
放射治療技術的進步為病患帶來許多選擇,但這些選擇大部分在於提高治療精準度及減少副作用,對於改善病患存活率的效果與傳統放射治療並無太大差異。乳癌放射治療的關鍵在於治療與否的決定及與抗癌藥物的配合。舉例來說,中晚期乳癌患者若不願意使用抗癌藥物治療,即便使用質子治療加上影像導引對位的放射治療,對根治乳癌的可能性不如使用藥物大。相反地,某些非常早期的乳癌患者,尤其是老年病患,甚至可以不接受放射治療,對復發機率影響也小。病患或家屬在面對這些多樣的治療選擇前,應與醫師討論,以現有疾病嚴重程度、年齡、身體狀況來決定應接受的治療種類。在決定治療類型後,可再根據上述的優劣及適應症,進一步選擇放射治療技術。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