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頭頸癌:頭頸癌如何分類?誰是高風險?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醫生啊,我聽不懂,我先生這個癌,有人說是頭頸癌,有人說是口腔癌,另外一個醫師又說是頰黏膜癌,那到底是惡性還是良性,到底哪個說法才對啊?」 許多家屬在門診會疑惑地這樣問。
「其實,這些醫師講得都正確,只是分類上的巨觀或微觀的差異而已。」果然門診有限的時間內,醫師也只能回答得很模糊,那到底什麼是頭頸癌呢? 我們有必要來聊一聊。
 
頭頸癌如何分類-依照解剖位置分類
簡單地說,長在頭頸部的惡性腫瘤,都可叫做頭頸癌,最常見的分類,是單純用解剖位置上的分類。先依照部位分別的話,包含了耳朵外面的皮膚與耳道(外耳癌)、鼻部(副鼻竇、鼻腔、鼻咽癌)、唇癌、口腔內有(舌、口頰黏膜、口底、上硬顎、軟顎癌、牙齦癌等)、唾液腺癌症,還有比較接 近喉嚨的(扁桃腺、口咽、舌底癌),繼續往身體內側走的話,還有下咽癌、喉癌等。 
 
頭頸癌如何分類-依照細胞分化不同來分類
就癌細胞的性質而言,除了鼻咽癌、唾液腺癌與其他細胞略有不同之外,基本上大於九成都是鱗狀上皮癌。鼻咽癌大多數是「非角化鱗狀細胞癌(又分化亞型、未分化亞型)」、少數為「角化鱗狀細胞癌」與「基底樣鱗狀細胞癌」三種類型,與剛剛提到的的頭頸癌幾乎都是角化鱗狀上皮癌不同。病理科醫師很容易可以在顯微鏡下確認,少數無法確認的,也多半可依賴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進行正確的分類。
 
哪些癌症長在頭頸部,卻不歸類於典型的頭頸癌
有時用解剖位置來歸類頭頸癌也有例外。假設用頭頸部的位置來分類,其實理論上應該包含腦部的癌症、與頸部甲狀腺癌、頸部淋巴癌等等。
 
因為此類癌症的病理細胞型態、治療方式與剛剛講的頭頸癌迥異,所以雖然都是長在頭頸部,卻可能由不同於典型頭頸的領域專家來診斷與治療。例如,腦部的癌症有很多種,也確實長在頭部,但因為腦部精細的結構需要高階的腦神經外科醫師來安排定位手術治療,故獨立於頭頸部腫瘤外的領域;另外,頸部淋巴癌,雖然長在頸部,但其實是一種造血細胞異常的全身性疾病,幾乎不透過手術來治療,故也獨立出來,不與一般頭頸癌來討論治療。
 
最近,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逐漸攀升,也引發了注意,甲狀腺癌因為致病因子(輻射線暴露、基因突變)、經常有內分泌醫學上複雜生理病變(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可能性,還有需要特殊環境的碘放射線素治療,故經常也被獨立出來討論,算是頭頸癌領域的一個跨領域地帶,有時候由頭頸癌醫師或內分泌癌醫師來診治。
 
頭頸癌如何分類-分類的必要性
但若都是長在頭頸部,為什麼需要進行這樣詳細的分類呢? 主要是因為頭頸部的結構很精細,些微的距離差異就有很大的不同與照護需求;在診斷時進行正確的分類,會幫助頭頸癌團隊中的醫師決定最有效率的治療方式,例如長在口腔的頭頸癌,先採取開刀治療或者同步放射化學治療,是有治療意義的;長在鼻咽部的鼻咽癌,因為對化療與放療高度敏感,而以放療或放療佐以化療來當治療的手段,故通常不採取開刀。
 
誰是頭頸癌的高風險族群
「醫生啊,為何我先生才開始要享福,小孩才剛上大學,就得了這個病,他除了菸酒檳榔,沒有其他不好的習慣啊。」 在診間,太太仍傷心地說著先生的故事,似乎不明白這個病怎麼來的。
 
的確,經過數十年來的醫學進展,醫師們已經發現頭頸癌的致病因素,與接觸這類因素越多、頻率越高,罹患頭頸癌的風險就越高,這些致病因素就是中年(50-60歲)男性為好發族群,還有吸菸、喝酒、與嚼檳榔等習慣者。
 
以下簡單地說明一下為何這些物質與因素會導致頭頸癌:
(A)吸菸族群
吸菸會長期吸入菸草中的致癌物質,造成口腔、口咽、喉頭的黏膜不斷地發炎,這類的發炎又接受高劑量的煙草毒物,就逐漸形成頭頸癌了。
(B)喝酒
喝酒也是類似抽菸一樣的直接傷害人體,酒中的致癌物質,不斷刺激口腔、咽喉甚至影響到食道、腸胃道的黏膜細胞,不斷地傷害,久而久之,細胞開始叛變成為癌症細胞,反噬人體。
(C)嚼檳榔
檳榔是東南亞(包含台灣)的一種民間勞動階級常用來提神的咀嚼食品,有點像是口香糖,對民眾來說,有時候跟抽菸一樣也是一種同儕的社交行為,其實,人類嚼食檳榔的習慣,早在唐宋就有了,台灣也早在數百年前就有採集檳榔的歷史。
 
實際上,單單嚼食檳榔這類的果實並不會致癌,真正的致癌因素是加了荖葉、石灰的混和化學物質之後,才啟動了細胞癌化的開端。另外,嚼食檳榔的人,都是不斷地用檳榔的粗纖維摩擦口腔內黏膜,因為有發熱、發汗等興奮作用,持續咀嚼檳榔的粗糙纖維,導致口腔內黏膜不斷受到傷害、刺激、發炎、形成微小傷口、持續感染加上接觸檳榔石灰等等的致癌物質,進而湊齊了癌細胞形成的第二個重點:長時間持續地發炎與刺激。也因此,嚼食檳榔的行為,才會大大地提昇了口腔癌的形成風險。這個習慣,導致台灣變成世界上少有以口腔癌為頭頸癌中大宗的地區之一,也讓口腔癌變成了台灣的特色病之一,還好,目前正是衛生主管機關想辦法實施口腔篩檢,來積極提前診斷與根治的重點疾病之一,目前台灣嚼食檳榔高風險族群透過鋪天蓋地的口腔篩檢政策(大至醫學中心,小至衛生所都有進行口腔篩檢),被診治出早期口腔癌症,從而減少了末期口腔癌的發生。
 
(D)病毒感染
(1)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pilomavirus, HPV)與口咽癌
此病毒分類上是一種DNA病毒,有大約一百多種次類型的病毒,其中有40種會感染人類的生殖器官,還有口咽部。感染口咽部的病毒就被發現與頭頸癌(尤其是口咽部的癌症)有高度相關,這類病毒相關的口咽癌患者,相對較為年輕,少見抽菸喝酒與檳榔,所以與一般的頭頸癌很不一樣。不過,頭頸癌中,病毒致病的比例仍以歐美為高,亞洲較少,可能有種族上的差異。
 
(2)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與鼻咽癌
這類病毒在東南亞洲較為常見(尤其是台灣、廣東、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很常見,乃是最重要的鼻咽癌致病相關病毒之一。但並非感染了這病毒就會得到鼻咽癌。相反地,在台灣有超過九成的人口都受到過EB病毒感染過,其中主要是經由唾液傳染而來,患部大致分布於鼻咽、鼻腔、口腔、口咽。但為何多數人感染了病毒卻沒有因此得到鼻咽癌呢?應該仍有其他的未明致癌因素參與其中,目前仍持續研究當中。

(E) 不良的口腔清潔
一樣的邏輯,若是口腔的衛生狀況不保持清潔的話,經常累積感染、發炎等等致癌因素,也有可能在長期發炎的基礎下,形成頭頸部的癌症。
 
其他關聯性較小但仍有一定影響的因素如: 環境性因素或經常吸入化學物質(如石棉、木屑、油漆煙霧和某些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頭頸癌的風險;還有長期未控制的胃酸逆流造成長期的化學灼傷,如胃食道逆流 (GERD) 和咽喉逆流 (LPRD),也可能與部分的頭頸癌的發展有關;另外如輻射線暴露的工作環境,可能與唾液腺癌、甲狀腺癌的形成有相關;還有近年來越來越重要的免疫力低下因素,也被發現可能與頭頸癌形成機率增加有關;另外,也有一些跟基因相關的因素會導致頭頸部癌症的生成,如 HER2基因擴增、男性賀爾蒙受體過表現、或 NTRK融合異常相關的唾液腺癌等等。
 
因此,如何預防頭頸癌的方法,就可以透過避免接觸上述危險物質、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與保持口腔清潔來避免風險,若能加上定期篩檢,將可以提早發現早期的病變,針對發現的頭頸部癌化現象進行早期的治療,避免進一步形成嚴重的頭頸部癌症。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