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牛奶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嗎?(基礎篇)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他與德國海德堡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e Villiers教授在2015年到2019年間從流行病學角度觀察,發現食用牛肉及乳製品與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發生有關:在北美、阿根廷、歐洲和澳洲等地區消費了大量來自歐洲的牛肉和乳製品,這些地區罹患結腸癌和乳腺癌的風險很高,但是在蒙古、玻利維亞和印度,這兩種癌症發生率較低,這些國家主要食用蒙古瘤牛混血種及犛牛,跟歐洲牛不一樣。但是最近印度也引進了歐洲的乳製品,因此乳腺癌發生率也慢慢增加。在日本與韓國也是因為從歐洲進口牛肉製品後,結腸直腸癌發生率急劇上升。另外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東方人大部分有「乳糖不耐症」,因為無法代謝乳糖,因此不適合喝牛奶及吃乳製品,這群人的乳腺癌發生率較低。
這些都證明歐洲牛可能有一些病原體存在導致癌症的發生,在2019年時他們的研究團隊檢驗了數百個歐洲奶牛的血清及來自超市的大量市售牛奶和乳製品樣本後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傳染源,它是環狀 DNA 元素,和一種可引起多種傳染病和感染牛的人類病原體「鮑氏不動桿菌(bacterium Acinetobacter)」相似,因為是在牛肉和乳製品中發現的,因此將這種DNA分子稱為「牛肉和牛奶因子」(BMMFs)。

歐洲牛及乳製品含有這個BMMFs病原體,這種BMMFs是小的游離DNA分子,最近也從人類結腸癌中分離出來,也發現到BMMFs可以在人體細胞中繁殖。2021年同一個團隊的Timo Bund博士證明BMMFs DNA可以在人類細胞系中複製和轉錄,而呈現「Rep蛋白」。因此他們製造了高度敏感的「Rep蛋白」抗體來分析BMMFs DNA在人體癌細胞中的分佈,結果沒有在癌細胞內發現BMMFs,反而是在周邊組織被發現到,BMMF會引起周邊細胞引起慢性發炎反應,導致DNA損傷,進而產生基因突變,累積越來越多最後引發癌症。

研究人員從流行病學觀察到乳製品與結直腸癌及乳癌有關,他們也從腫瘤的周邊組織找到BMMFs病原體來間接證明。同時也發現一些成年人血液中已被證明含有BMMFs抗體,因此他們假設BMMFs感染是發生在斷奶後餵奶的嬰兒早期,因為此時兒童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到可以對抗病原體,而對BMMFs產生免疫耐受性。這些病原體會誘發慢性發炎,就像B型跟C型肝炎病毒在小時候感染後在成年時發病成肝癌一樣,數十年後引發結腸癌和乳腺癌發生。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最好的方式在嬰兒時期哺育母乳,等到斷奶後要使用乳製品也要避免使用歐洲的乳製品,盡可能減少含有BMMFs的乳製品。
 
不過大家也沒有必要過度的恐慌,這項研究都只是間接的證明,並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明乳製品與癌症的因果關係,必須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有正確答案。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