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童全人照護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兒童十大死因中,癌症占第三位。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每年大約有500位兒童被診斷癌症,其中又以白血病、腦瘤、淋巴瘤、生殖細胞瘤最常見,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化學治療、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一旦孩子罹患癌症將對整個家庭運作造成嚴重的衝擊,對病童而言,將需面對反覆住院及治療帶來的不適;對父母而言,會對罹癌子女的照護及未來感到憂慮與徬徨;由於兒童常見的癌症、治療的方式、預後與成人不同,兒童癌症有極高的治癒率,大部分病童在治療後,仍可重返校園或社會,在治療期間,如何協助其完成發展任務是非常重要的。
化學治療是兒童癌症主要治療方式,因其作用於快速生長的細胞,除了會破壞腫瘤細胞外,也會影響正常細胞。正常細胞中最容易受影響的有骨髓、腸胃道、生殖系統及毛囊,但在治療結束後多可恢復生長。因每次治療藥物的種類、劑量及個人反應不同,會出現的副作用症狀及程度因人而異,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一、噁心、嘔吐:化學藥物會刺激大腦的嘔吐中樞,或大腦及腸胃道的化學接受器所導致;部分病童會因過去經驗影響而產生預期性噁心、嘔吐現象。
二、脫髮:因毛囊的生長遭受破壞導致,通常在幾次的治療後才會發生,化療療程停止後,頭髮會再長出。
三、血球低下:因化學藥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產生暫時性血球降低。白血球降低時會降低抵抗力,血小板降低時易產生瘀青及不易止血,血色素降低則會造成貧血。
四、口腔潰瘍:因化療藥物造成或因免疫抑制所導致導致口腔潰瘍,造成疼痛或出血。
五、腹瀉或便秘:因消化道黏膜細胞及腸蠕動而導致腹瀉或便秘。

每個病童白血球下降的時間因接受藥物劑量反應而不同,一般白血球數值低於1000/ul或絕對嗜中性白血球數值低於500/ul時,會依醫師指示給予注射白血球生成素,直至白血球數值高於4000/ul時或絕對嗜中性白血球數值高於2000/ul時;一般於血色素低於8g/dl、血小板低於2萬/ul或低於5萬/ul且伴隨有出血現象時需依醫師指示接受輸血治療。照護重點如下:
 
一、白血球低下時:
  1. 維持居住環境清潔及空氣流通,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外出必須戴口罩。
  2. 注意個人衛生:日常生活應常洗手,尤其進食前後及如廁後;最好每日檢查口腔完整性並常漱口,以預防口腔粘膜破損;有蛀牙須拔除時,請先告知主治醫師,由醫師進行評估拔牙之可行性;儘可能每天沐浴、若有青春痘應避免擠壓,指甲邊的肉刺也不要用力撕去,以避免破皮;多攝取水分及含纖維質之食物,使排便順暢,避免用力解便導致肛門口破皮。
  3. 食物應煮熟、選擇需去皮的水果,避免食用醃製類的食物、未經滅菌的生乳及乳製品;注意食物保存期限,避免發霉、過期的食品。
  4. 注意感染的徵兆:早晚量體溫,如果耳溫超過38℃或出現寒顫、嚴重咳嗽流鼻水、嚴重腹瀉或小便出現燒灼感時,需立即就醫。
  5. 避免接觸有傳染病(如流感)或接受活菌減毒疫苗注射(如水痘、輪狀病毒或其他活性疫苗)的人。
 
二、紅血球低下時:
  1. 需充足的休息,改變姿勢時,動作需緩慢,以避免頭暈的發生。
  2. 多吃富含鐵、葉酸、維生素B6與B12的食物,如綠色蔬菜、肝臟、肉類等,以幫助造血。
 
三、血小板低下時,需採取預防出血的措施:
  1. 使用軟毛牙刷或棉花棒刷牙。
  2. 避免使用塞劑、灌腸及量肛溫。
  3. 勿激烈運動或活動,以避免受傷。
  4. 清潔鼻腔需用棉棒輕輕擦出,不可用手指挖。
  5. 傷口有血痂時應讓其自然脫落,勿用手摳掉,以避免再度出血。
  6. 飲食應選擇柔軟不刺激,並避免太熱或太冷之食物,以預防口腔黏膜受損;另應增加水分及含纖維質之食物攝取,以預防便秘。
  7. 觀察出血徵兆:當局部出血時先直接加壓或冰敷患處,若流血不止時需立即就醫。
 
癌症病童在治療期間常因疲憊、噁心、嘔吐及疼痛等不適症狀,而產生焦慮、憤怒、絕望、無助及憂鬱傾向,甚而出現心智退化與社交隔離情形。治療前會先給予預防性止吐藥,治療期間建議病童採清淡飲食或進行靜態娛樂活動以放鬆心情,能有效減低噁心嘔吐的發生;除此之外,可運用音樂治療協助病童放鬆心情及生活步調,降低焦慮、減少疼痛及疲憊。當病童因疾病或治療造成身體外觀改變時,需要及時給予心理上的支持,讓病童瞭解到自己仍有許多優點與能力,對未來要有希望;在診斷之初尊重並接受病童可能會有一段否認期,協助其表達失落的感受,支持其正常的哀傷過程,提供可改善外觀的方法,如戴假髮或帽子幫助病童適應,減少身體外觀改變的衝擊,進而協助病童接受身體外觀改變的事實,並維持正向身體心像。
 
依據艾瑞克森(Eriki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學齡前期兒童的發展任務為主動進取與罪惡感,兒童主動發展自我感覺、適應別人、參與團體活動,當進取的舉動受到譴責時會造成心理負面影響。遊戲是此期兒童生活的重心,透過遊戲來促進認知發展及壓力調適能力,可利用治療性遊戲來轉移學齡前病童的注意力、減少其與家人分離的壓力、促進情緒宣洩、表達內心想法、增進自我控制的感覺;醫院中,有一群透過專業訓練、表演藝術及醫療理論訓練的小丑演員(紅鼻子醫生),透過每周固定時間陪伴住院病童及家屬們,在演出前會先與醫護人員討論,再根據個別需求,採默劇、唱跳或魔術…等即興方式演出與病童互動,減輕其在陌生環境下的焦慮及對治療的恐懼。
 
學齡期兒童的發展任務為勤奮進取與自卑,在此階段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勤勉,期待自己能達成目標,當經歷失敗或挫折時,可能會產生自卑與無助感,在醫院中可透過床邊老師,協助病童課業上的學習,不會因住院而中斷,幫助病童展現自信,減少因長期住院喪失自主與控制權而有自卑的感受。
 
青少年的發展任務為自我統整與角色混淆,在此階段主要任務是建立認同,從中發展出獨特的自我心像與性別認同,青春期階段的兒童相當重視身體外觀與功能的改變,以及是否為同儕所接受,因癌症治療住院讓其喪失與社會互動,形成同儕間的疏離。

住院期間,床位安排上可以安排年齡相近
的青少年住在同一房間,藉由彼此分享住院經驗,減少疾病治療帶來的不舒適及被同儕疏離的感覺;學業成就對青少年也是很 重要的,因疾病治療 需多次或長期請假、休學,故有課業落後的 困擾,也可以轉介床邊老師協助,延續學校課業;另可同步與學校老師溝通,運用錄影帶及衛教手冊提供學校教育,協助同儕師生能暸解癌症治療及其副作用,當癌症青少年回到學校後能被接受,住院期間,亦可以鼓勵同學與病童視訊,這對住院青少年別具意義。
 
另也可依照兒童發展階段提供遊戲,幼兒期病童可以玩塗鴉繪畫、堆積木或沙堆的平行遊戲;學齡前期病童可以玩布偶角色扮演的聯合性遊戲;學齡期病童可以打牌、下棋、或手作各種玩偶的合作性遊戲;青少年病童則可同儕玩競爭性的桌遊或線上複雜性高的遊戲,皆可藉著轉移注意力的遊戲方式,緩解治療期間不適症狀。
 
目前兒童癌症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家中若有罹癌病童,可能會造成家庭功能失衡,如何幫助正在成長發展中病童,渡過1-3年不等的治療期,醫療團隊及父母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緩解其因為治療帶來的不適之外,更需根據病童不同的發展階段任務,提供相關協助,學習與疾病共存,應用「正向思考」概念自我調適,增加照護的信心,讓病童於治療結束後仍能與學校或社會接軌。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