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長硬皮不一定是雞眼喔!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門診小故事
有一天,門診走進來一位就讀高中的少年,走路一跛一跛的,臉上帶著擔憂的表情。陪同看診的是父親,他對我說道:「醫生好,是這樣的,我兒子在幾個月前,腳底開始長硬皮,一開始只有一兩顆,但是慢慢的,這些硬皮的數目越長越多,有些甚至還融合成一大塊。起初我以為是雞眼而不以為意,加上小孩功課繁忙,也沒時間帶他看醫生。可是最近這幾個禮拜以來,我兒子在走路壓迫到硬皮時,竟感覺到隱隱作痛,上體育課的時候也沒辦法正常跑跳,影響到日常走路和學校生活。於是我先帶他到附近的診所就醫,醫師說他的皮膚病是屬於嚴重和範圍廣的足底病毒疣,經過幾次冷凍治療後,仍未改善,所以建議我們到大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
從父親的描述聽得出來他的擔心,於是我檢查少年的腳底,發現他兩側的腳底布滿大大小小突起的灰白色角化病灶,有些角化病灶甚至融合成大面積的塊狀突起,大小約四、五個五十元硬幣,難怪會干擾到少年的日常行走。再仔細的觀察這些病灶的表面,發現有一些針尖大小的黑點,於是我向少年和他的父親解釋說:「這些小黑點就是病毒疣的特色,通常雞眼並不會有這些小黑點的存在。由於您的病灶厚度較厚,數目也多,所以會建議您接受刀片削除搭配液態氮冷凍的治療,來改善病灶厚度和腳底行走疼痛的症狀。」
 
經過三到五次的門診治療之後,漸漸的,這些病灶厚度改善了,病灶的數目慢慢減少,病人走路也比較正常。
這個小故事是有些人可能會碰到的生活情境,因為雞眼和病毒疣在外觀上都是角化的硬皮病灶,比較無法用肉眼判斷,所以很多人常把病毒疣誤認為雞眼。由於病毒疣是屬於會傳染的皮膚病,如果長時間放著不管,有可能數目會越來越多,造成行走疼痛;也有可能因為共用拖鞋,或赤腳走在公共場所的地面而傳染給家人或社會大眾。而游泳池、三溫暖、健身中心、瑜伽或舞蹈教室等,都是常見的感染場所,但是也不用太過擔心,只要儘量穿自己的拖鞋就可以避免腳底疣的接觸傳染,大家還是可以安心的在這些公共場所進行有益身心的休閒娛樂活動。
 
那麼這些長在足底的硬皮病灶,要怎麼客觀且詳細的區別呢?還有治療方法有什麼不一樣呢? 
首先,在此先整理一個詳細的比較表格,提供給讀者一個整體概念。

如何在外觀區別疣和雞眼呢? 
由於外生型的疣比較突起於皮膚表面,而且病灶表面粗糙不平,加上病灶的部位和壓迫較無關係,所以較容易診斷。至於內生型的疣和雞眼在外觀上都是略微凸起的硬塊,也因此很難區別。此時,可以利用刀片削除表面硬皮的方式來做判斷,由於微血管會伸入受到病毒感染的角化部位,所以在用刀片削除硬皮後,如果可以看到許多紅褐色或黑褐色的小點,就代表病患感染了病毒疣。
 
此外病毒疣因為會傳染,比較會有融合及數目增加的傾向。
 
病毒疣和雞眼的治療方法有何不同呢?
由於這兩種疾病都屬於角化的病灶,所以都可以用水楊酸溶解角質,或者是用刀片削除的方式來改善硬皮厚度。另外,冷凍治療以及提高局部免疫力的療法也是病毒疣常見的治療方式。至於雞眼的治療,在病人方面必須要選擇合適的鞋子和注意走路的重心平均分配。
 
在此要特別提醒各位讀者,腳底的硬皮不僅只有限於病毒疣與雞眼,當腳底的角化病灶會往外突起而且逐漸長大時,也有可能是惡性的皮膚腫瘤,這時很容易被病人誤認為是大型的病毒疣而延誤就醫。因此,當腳底出現會長大的角化病灶時,病人必須提高警覺,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此現象,並考慮接受皮膚切片檢查,做進一步的確認。
 
由於病毒疣和雞眼都是屬於慢性皮膚病,因此都需要數周、數月,甚至更長期的治療,因此醫病雙方都要很有耐心,才能治療成功。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