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如何協助乳癌病人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乳癌目前為國人十大癌症中的第三位,女性好發癌症之第一位,好發年齡為45-69歲。經過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早期(0~2期)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術後妥善調理,包括術前調養氣血,幫助病人儲蓄氣血、精氣爲後續面對癌症治療做好準備。3、4期則五年存活率較低,分別約70%、25%,在病人接受放、化療後,藉中藥與針灸輔助改善西醫治療後的副作用,提升病人生活品質外,並協助減緩放、化療對病患心理上造成的不適與痛苦。
西方醫學研究認為,容易罹患乳癌的風險中,年紀為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家族史亦有重要影響,遺傳有害的突變基因,乳房先天上較緻密;初經早及停經晚以致於曝露於雌激素時間較久,與停經後補充荷爾蒙,未生育或晚生育,停經後婦女肥胖,過量飲酒量等,皆為乳癌之危險因子。 
中醫方面則認為引發乳癌的病機包含情志內傷(壓力等情緒因素,造成氣血運行失常)、先天不足(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家族史,有遺傳性上的風險)、飲食(若常食辛辣厚味)、六淫外邪(感染、發炎)、後天失養(身體虛弱,臟腑功能失常,導致新陳代謝廢物貯留)等導致氣血運行障礙,經年累積而成,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 
在乳癌中醫主要扮演輔助的角色,藉以改善或減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等的副作用以提升生活品質外,並降低腫瘤之復發與轉移機會而提高存活率。
(一)改善手術、放化療後的副作用
癌症治療後的副作用包括手術、放化療後或癌症本身造成的疲憊,可以透過扶正培本的方法包括健脾益氣、滋陰養血、養陰生津、溫補脾腎等中醫治法來提昇病患體力、活動力等,患者通常可以感受到精神好轉,同時並提高病患本身的免疫力,增加化療效果,進以增加存活率。
另外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或放射治療後導致的上肢靜脈回流受阻、腋下淋巴循環障礙、臂神經叢損傷等造成上肢水腫、麻木、腫脹堅硬等活動受限症狀,可以透過針灸的方式並配合中藥健脾溫腎改善水濕停留體內。
而針對放化療導致的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慾下降等症狀,可以採用健脾和胃、降膩止嘔等藥物緩和以提高患者消化吸收能力。
對於化療過程中產生的骨髓抑制而無法繼續進行治療的病患,我們則可以
藉由健脾益氣等藥物減少骨髓抑制的副作用,來提高白血球數量。
其他放化療引起的症狀像是煩躁高熱、口乾舌燥、便秘、發炎、併發感染等熱毒火盛的症狀,可以藉由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治法加以改善。
預後較差,或癌細胞已經擴散之患者,中醫可針對其各種不適症狀調整處方及治療方向,以維持末期的生活品質。
常見可用中藥改善術後、放化療等副作用外,針灸中的針刺也可以緩解許多症狀,包含疼痛、失眠、骨骼肌肉痠痛、內臟功能調整等,尤其以止痛方面更為顯著。

(二)降低腫瘤復發與轉移之機率
治療結束後,進入長期追蹤期,除了生活作息、飲食需改變外,以中醫觀點來看特別注重調整全身機能與陰陽氣血的失衡狀態,透過個人不同體質,使用補脾益氣、活血化瘀、疏肝理氣、化痰利濕、軟兼散結等治療降低癌細胞轉移及復發的機率。

然而中醫在乳癌病人治療上也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一般遵循中醫師指示下,中藥的使用是相對安全的。但在使用中藥調養身體時需特別注意,因為有些中藥會與部分西藥產生交互作用,而降低預防乳癌復發的可能性。我們過去體外細胞的研究顯示,有些活血中藥,例如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會活化乳癌細胞的致癌基因HER2及女性荷爾蒙受體的表現而影響特異性藥物的作用。因此有使用標靶治療 (herceptin)或抗賀爾蒙治療 (待莫酚,復乳鈉,阿美達錠等) 等病人,都必須避免不明的中藥以免造成中葯-藥物的交互作用而降低療效。 

除了配合中醫治療外,術後降低復發風險,還得搭配生活作息與飲食的改變,預防最關鍵的是保持健康的體重,每個禮拜最少進行3次的中強度運動,限制紅肉及肉類加工食品,限制飲酒等。另外還得保持輕鬆的態度,因為壓力亦會造成身體免疫力降低,增加復發風險,若有需要可以諮詢專業機構。最重要的是術後定期回診及自我檢查。

因此除了配合政府政策,固定做篩檢外(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自身平時審視觸摸自己的乳房是否有硬塊或不正常的分泌物,若能及早發現病情,早期診斷並以結合中西醫的方式進行正規治療,並調適心情,補充營養均衡飲食,並遵從醫囑定期回診,相信有助於延長乳癌患者生命並提高生活品質。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