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治療對於癌症病人的運用與未來發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癌症治療是醫學上的一大挑戰,早在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簽署「國家癌症法」,透過國家癌症研究的經費和規模的擴大,找尋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成效不彰。2016年,歐巴馬總統也表示要募集10億美元來推動「癌症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進行全面性的抗癌行動。時至今日,癌症的整體存活率雖然有所提升,但許多局部晚期癌症的治癒率仍偏低,這是因為癌細胞的生成包含了一連串的基因突變,而癌細胞的起源來自於身體正常的細胞,在腫瘤的微環境中,腫瘤細胞會與身體內的T淋巴球、巨噬細胞、纖維細胞產生微妙的交互作用,進而逃脫免疫細胞的攻擊。
癌症從民國71年起,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對於癌症的治療,國人熟悉的部分就是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等。除了上述之外,熱治療也是人類已知最古老的癌症治療方法之一,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他曾有句名言:「不能用藥物治癒的就使用手術,手術不能治癒的就用熱治療」,這認同了熱治療在癌症治療中的潛力。在19世紀,曾有數篇報導記載著,有些罹患腫瘤的病人因細菌感染而造成發燒,腫瘤也隨之縮小,但隨著抗生素的發現,病人發燒後造成腫瘤消退的現象越來越少聽聞。
 
熱治療是指超過身體正常溫度,通常為溫度在39-43°C範圍內的適度升高,如果超過50度,則被視為直接用熱來殺死腫瘤細胞。熱治療的作用,可干擾蛋白質的合成,對細胞週期的S期影響最大,另一方面,對放射治療最敏感是在細胞週期的M和G2期,最沒反應則為S期,因此,熱治療可視為和放射治療有互補的效果。熱治療同時能刺激身體的免疫反應,藉由增加局部的血流量,使藥物能擴散到腫瘤周圍,並且,增加了腫瘤組織周邊氧氣的輸送,從而改善缺氧的環境,使放射治療的效果更佳。腫瘤在接受熱治療之後,因腫瘤新生的血管散熱效果差,會促使腫瘤細胞走向細胞凋亡,正常的組織因血管的血流暢通,溫度不易增加。另一方面,熱治療會促使腫瘤微環境中大量熱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現,以增加免疫抗原性的辨認。熱休克蛋白70能與腫瘤特異性抗原形成複合物,複合物被送至樹突細胞後,後者充當抗原呈遞細胞,進而促使毒殺性T淋巴球去殺死腫瘤細胞。
 
國內常見熱治療加熱的方式可分成兩種,第一種是體腔內治療,例如在肋膜腔或腹膜腔的腫瘤,因藥物較難到達治療部位,且腫瘤細胞容易擴散肋膜或腹膜上,目前可經由手術方式打開肋膜腔或腹膜腔,藉由熱水灌注,搭配化療藥物,加熱到約43℃,進行腫瘤熱治療,清除肋膜上或腹膜上殘存的癌細胞。第二種是局部區域熱治療,透過電磁波(射頻,微波)或聲波(超聲波),將熱量集中到預定的目標,以達到加熱的效果。
 
放射治療的效果,可透過直接作用攻擊DNA,間接作用則透過與水的作用,產生自由基攻擊DNA。透過熱治療,可使放射治療的效果增強1.2到5倍,腫瘤細胞生長快速時會造成缺氧,缺氧會導致放射治療的效果下降,熱治療可提高腫瘤局部的含氧量,使放射治療的效果更佳。關於熱治療能加強放射治療的效果,某些癌症有臨床試驗第三期的研究可提供佐證,例如頭頸癌、局部復發性乳癌、子宮頸癌等等。在2015年一篇針對頭頸癌整合分析的研究,單獨接受放射治療達到完全緩解的比例為39.6%,加上熱治療後可達62.5%。其中部分的臨床試驗還顯示能改善無惡化存活時間。對於表淺性的腫瘤,熱治療也有很好的效果,以2015年一篇針對局部進展且復發的乳癌病人而言,相對於單獨放射治療的組別,反應率為38.1%,加上熱治療則提升到60.2%,顯示了熱治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骨盆腔的癌症如直腸癌與子宮頸癌,熱治療搭配放射治療,相對於單獨放射治療,前者可發現能提高腫瘤反應率。除此之外,對於膀胱癌、食道癌、皮膚黑色素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也有不錯的臨床療效。
 
化學治療是屬於全身性的治療,可清除循環中的腫瘤細胞,抑制腫瘤轉移。但對於腫瘤組織而言,因新生的血管畸形,實際上只有少量的藥物會進入腫瘤組織,因此,透過熱治療局部加熱,會導致血管擴張,更能有效率地將藥物輸送到腫瘤組織,提高了化療藥物殺傷腫瘤的能力。藥物例如bleomycin、anthracyclines、 doxorubicin、 paclitaxel、 etoposide、 ifosfamide、cisplatin、 gemcitabine,熱治療可提高這類化療藥物毒殺腫瘤的能力。從臨床試驗的結果來看,化療合併熱治療在很多種癌症的治療,相對於單獨使用化療,更能有效提高局部控制率。
 
除此之外,因國人得到癌症的年齡約為六十幾歲,某些病人會合併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等,這些病人在接受化學治療時,醫師會有顧忌,擔心標準的劑量可能產生太大的毒性,過低的劑量又怕治療無效,這時,考慮使用化學治療搭配熱治療,可讓使用稍低化療劑量的治療,就能有等效的臨床治療效果。另一方面,對於先前曾經接受過放射治療的腫瘤部位一旦復發,因考量到周遭器官的耐受性,放射腫瘤科的醫師給的放射劑量常會偏低而導致效果不彰,若能搭配熱治療,則能提高臨床療效。
 
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的主題為免疫治療,標靶藥物曾經在癌症治療上引領風潮,但許多的病人最終仍因藥物產生抗藥性而死亡,免疫治療似乎展現了新的希望,阻斷了腫瘤細胞針對免疫細胞引起的免疫煞車功能,重新活化了T淋巴球來攻擊癌細胞,但哪些病人真的適合免疫治療,目前醫學上仍無確切定論,不論是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熱治療都可促使腫瘤抗原的產生,透過抗原呈現,活化身體的免疫細胞,再進而消滅腫瘤。2019年諾貝爾生醫獎的主題為研究缺氧狀態下,細胞如何因應調節的生理機制,在缺氧環境下,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通常不容易被降解,而在正常含氧量下,缺氧誘導因子則會迅速被小蛋白標記、接著被蛋白酶體降解。缺氧誘導因子的產生,已被證實與很多癌症的增殖、血管生成、侵襲轉移和放化療抗性有關。而熱治療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能夠改變缺氧的環境,使原本具有放射抵抗性的腫瘤細胞變得對放射線敏感,所以,熱治療在癌症治療上具有極大的發展潛能。
 
熱治療在臨床上的優點包含使用安全,臨床上治療的副作用小,可應用在身體各部分的腫瘤,使用上方便。而熱治療面臨的挑戰包含合適的劑量仍未定論,還有因過去臨床試驗的治療機器、加熱時間不同,並非所有的臨床結果都是正向的。目前搭配放射治療,建議每周進行一到二次,每次熱治療的時間30到90分鐘,最好能在放射治療前後的兩個小時使用,如果搭配化療或其他藥物治療,最好能在間隔四小時內合併使用。
 
癌症是非常複雜的疾病,對於晚期癌症病人來說,單一治療明顯不夠,醫師需有更多的武器來對抗腫瘤,而熱治療扮演了重要的配角,許多過去的臨床試驗,證實能提高腫瘤的反應率。早期台灣的熱治療機受限於只能加熱體表,腫瘤溫度無法提高,因而沉寂了一段時間。歐美與日本不斷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發展出新型的熱治療機器,近十年來,台灣各大醫學中心陸續引進新型的熱治療機器,隨著治療案例的累積,分析各式搭配熱治療的方法,將能使熱治療造福更多病人。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