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手術治療的新進展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台灣每年約有13,000個新增肺癌個案,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在現今精準醫學的時代,肺癌的診斷及治療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在早期肺癌方面,最好治療方式就是手術切除,在手術切除的技術及觀念方面,近年來也有著突破性的進展,朝向精緻化的手術,有以下三個主要觀念上的改變:一是更小更少的傷口;二是得切除範圍的改變;三是許多新科技新技術的使用,進一步提升手術品質。。
在傷口方面,早在十多年前胸腔鏡手術已逐漸取代傳統開胸手術,僅僅利用肋骨跟肋骨之間的空隙,將器械置入以操作手術,減少傳統開胸手術大範圍的皮膚傷口、肌肉切開、撐開肋骨及肋膜刺激。手術後的疼痛得以大幅降低,讓恢復加速,肺炎等併發症大幅降低,住院天數也較少。長期而言,手術後的慢性疼痛及傷口周圍麻木也更少,手術後生活品質也較好。而近五年來,所謂的”單孔”胸腔鏡手術,又更進一步提升早期肺癌手術精緻程度。 一般胸腔鏡手術,需要使用數個切口,提供器械進出及標本取出,同時多個切口提供不同的角度進行組織剝離及氣管和血管切割;相較之下,單孔胸腔鏡手術僅需單一傷口,只有傷害單一個肋間,對於肋骨跟肋骨之間的肋間神經傷害最少,理論上可將手術後疼痛減至最低。根據國內外醫學報導,單孔胸腔鏡相較於一般二或三切口的胸腔鏡手術,有較少手術後疼痛和傷口附近的感覺異常,並且有較高的滿意度。根據筆者經驗,單孔胸腔鏡手術可完成九成以上的早期肺癌手術,並有以下優點:傷口較小、傷口數目較少、傷口較美觀、傷口疼痛較少,有八成以上病人在門診不需使用止痛藥,也可以更快回復日常生活,開始工作或旅遊。
在切除範圍方面,一般人類的肺,右邊有三個肺葉而左邊有二個葉,右邊三葉又可分為十個肺節,左邊可再分成九個肺節,傳統的觀念是腫瘤在那個肺葉,就要切除該個肺葉,以達完整的切除。然而,由於電腦斷層影像技術進步,及許多電腦斷層篩檢計畫的風行,許多肺腫瘤在很小,很初期就被發現,這些小的病灶,許多是所謂的”毛玻璃狀結節”,病理學上的知識,告訴我們這些病灶,多是屬於原位腺癌或”微”侵犯型腺癌,意指這些小腫瘤的侵犯性是較弱的,這類的早期肺癌,一般而言在手術切除後的預後是比較好的。因此,外科手術切除範圍似乎不需要像從前一樣進行肺葉切除手術,所謂的“肺節切除”或“楔狀切除”這類的”亞肺葉”或”次肺葉”手術切除應該就足已達成完整切除的目標,同時因為切除的肺組織較少,病人得以保留更多的正常肺組織,更多的肺功能,對於手術後肺功能的影響較少,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較佳。

一般來說, “楔狀切除”適用於存在於肺周邊的小腫瘤,僅將腫瘤沿病灶周圍局部切除,而“肺節切除”是切除一個完整的解剖構造單位,將支配某一肺節的氣管及血管進行切割,達到完整解剖構造單位切除,也因為需要剝離更細微的組織,手術難度較高,尤其在單孔胸腔鏡下進行肺節切除手術,更需要經驗,然而根據筆者經驗,單孔胸腔鏡肺節切除手術雖然較為複雜,但手術後的恢復快速,與楔狀切除並無明顯差異。

儘管“亞肺葉”或“次肺葉”手術切除應用在影像學上為毛玻璃狀結節的早期肺癌,已逐漸被接受。許多回溯性的研究也證實腫瘤可完整切除,得到良好的預後。現今國外尚有兩個大型的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在進行中,來比較“亞肺葉”或“次肺葉”手術與傳統觀念的肺葉切除的成效優劣。初步結果顯示,手術週期併發症無明顯差異,但在某些困難的肺節切除手術上,手術的出血量會多一些,手術後氣胸的併發症會高一些;長期方面,究竟“亞肺葉”或“次肺葉”手術對肺功能保留的提升有多少助益?以及在腫瘤控制上,長期的存活結果是如何?還需要多幾年的追蹤時間才能有定論。至少,現今“亞肺葉”或“次肺葉”手術可適用於(1)肺功能不佳,不適合肺葉切除的病人;(2)小於兩公分的週邊型肺癌;(3)電腦斷層上以毛玻璃型態為主要特徵的腫瘤;(4)在影像追蹤期間,病灶變化速度緩慢的早期肺癌,而在施行“亞肺葉”或“次肺葉”手術切除時,仍需保有大於兩公分的適當安全距離。 

在提升手術品質的方面,許多新科技新技術已經常規性的應用在早期肺癌手術上。第一,手術前的規劃:從傳統的胸部X光,到二維的電腦斷層,由於醫學影像資訊的進步,許多軟體可以將二維的影像重建成立體三維的模型,新世代的醫師也漸漸熟悉使用醫學影像軟體作為手術前的規劃,畢竟每個人的解剖構造多少有些差異,對病人的氣管血管走向熟悉,對腫瘤的位置清楚,才能對手術有最大的掌握。

第二,新世代胸腔鏡的使用:包括高解析度3D胸腔鏡,高解析的螢幕可讓神經血管更為清晰更有立體感,許多如麵線般微細的小血管,在放大的影像下,看起來格外清楚,能讓組織剝離切割更加精準,減少出血,及不必要的組織損傷;還有螢光胸腔鏡的使用,使用特殊波長的光源,可讓肺部組織看得更清楚,除了可以明確界定腫瘤位置,進行精準切除之外,在肺節切除手術時,也可以輔助判斷應該切除的範圍,一方面完整切除,同時也保留正常的肺組織。

第三,不插管胸腔鏡手術:胸腔手術傳統上需要插管麻醉,術後要放大號胸腔引流管,然而插管麻醉,對喉頭聲帶可能造成傷害,且插管麻醉對某些心肺功能較差的病人有較高風險;而不插管麻醉,在呼吸道維持上使用高流量鼻氧氣導管取代傳統氣管內管插管方式,以提升安全係數;在許多先進監測儀的使用下,可精準調整麻醉藥量,適合用於心肺功能較差的病人;在用藥選擇上也可採用低量嗎啡類止痛藥,減少術後噁心嘔吐提升病人舒適度,加速術後恢復。台北榮民總醫院更引進電子化胸腔引流裝置,在肺腫瘤切除後立即評估肺部擴張狀況,部分病人甚至可不需要置放胸腔引流管,在手術當天或隔天就可以出院。

第四,電磁導航系統的使用:由於許多早期肺癌非常地微小,加上單孔胸腔鏡的使用,傷口也非常的小,以往外科醫師用手觸摸肺部來找尋病灶的方式已不可行,因此,在手術前先標記病灶的“手術前定位”技術,可以在病灶周圍做個記號,讓外科醫師在胸腔鏡手術時,順利且快速地找到病灶以進行切除,這類“手術前定位”的方式很多,包括在電腦斷層檢查室中進行電腦斷層輔助下定位;或在複合式手術室中進行影像導引手術,而最新的科技是使用“胸腔電磁導航行系統”,進行類似智慧型手機的導航定位,先輸入之前取得的電腦斷層影像,作為導航系統中的地圖,再利用特殊配備有“定位導引裝置”的器械,就可以在導航系統指引下,順利到達目的地,也就是我們設定的目標病灶,進行“手術前定位”標記,根據以往的經驗,在手術室中進行胸腔導航系統手術前定位僅需約十幾分鐘時間,定位完成後立即進行胸腔鏡手術,完成“一站式”流程,減少了以往病人定位後等待手術期間的焦慮不適,可以提升整體手術的品質。

隨著近幾年早期肺癌在影像學及病理學上的進展,早期肺癌的手術切除,在微創之外也更朝向精緻化的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利,許多新科技讓外科醫師能有更好的技術,畢竟早期肺癌的預後甚佳,手術治療必須以減少手術傷害,加速術後恢復,並且及早恢復正常生活為目標。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