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與潑墨潑彩藝術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國立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和中國四川畫家特別有緣,館藏包括張大千、常玉及席德進等經典作品,質與量兼具,聞名國內外。其中張大千作品又以他1960年代創作作品居多,正是他藝術發展最成熟穩定時期,包含許多潑墨潑彩的大作, 總計約一百五十餘組件。今年適逢大千先生一百二十歲冥誕,史博館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紀念展覽,將他一生豐富的人生經歷及藝術成就完整呈現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

張大千生於1899年5月10日四川省內江,原名權,後改名爰,字季爰,或署大千張爰。自幼跟隨母親曾友真學畫,並受到兄長張善孖啟迪。後來在上海拜曾熙及李瑞清為師,學習書畫詩文。他不僅是藝術家,也是鑑賞家,有個人獨到收藏眼光。長壽傳奇的一生,包含旅居多國的人生閱歷,曾短暫出家又還俗,法號大千,又稱大千居士。長年旅居國外。直到1976年來台定居,並在1983年終老在外雙溪的摩耶精舍。

大千的一生不僅畫作創作數量驚人,風格精采多元,創作作品也因居住在不同國家而影響他的作品風格。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是1941-1943年兩年七個多月在敦煌臨摹壁畫276件的歲月,畫風從追隨宋元文人筆意的風格更往前追朔唐代用色濃重艷麗,甚至仕女作品也轉為強健壯碩之美。1953年底,張大千於巴西聖保羅市近郊的Mogi鎮購地,開始營建理想居所,這便是他在巴西居住長達17年的「八德園」。1956年7月,東西兩大師畢卡索和張大千在巴黎相見,交換藝術心得,留下珍貴的歷史鏡頭與藝壇佳話!

1957年夏天,張大千在八德園一次搬運巨石時,因過度用力,引發了眼疾,視力從此受損。也因這重大打擊不得不在風格上做重大轉變,加上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東西技法融會貫通,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初期,是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畫風逐漸成形的階段,初期用筆奔放、突破藩籬,大量使用墨暈渲染。1960年代中期,張大千海外展覽不斷,也到處遊歷,不同的時空與文化使他在心境與眼界都開闊許多。此期畫面上,潑墨潑彩風格更加明確,也最趨近於西方藝術的抽象表現。

總結大千精彩的一生,可媲美荷蘭藝術家梵谷喜歡畫自畫像,多達一百多張,包含自喻黑猿、文人雅仕,打扮成鍾馗,甚至托缽乞食的人,在水墨畫家中別具一格。此外,大千一生更像法國畫家莫內,打造居住的藝術花園,晚年皆為眼疾所苦,莫內花園和大千的八德園皆是藝術家如藝術品般的精心傑作,唯一不同是莫內花園依舊為世人所欣賞景仰,八德園已成追憶!大千著名豐富的人生,和西方藝術大師畢卡索齊名,兩位大師皆長壽熱情、風格多變,在世即享有盛名,藝術永垂不朽!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