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癌因性疲憊症的處理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疲憊是癌症病人身上常見症狀之一,從疾病診斷的初期、治療、疾病復發,甚至到癌末瀕死階段,這罹病及治療過程中所產生不同程度的疲憊,稱之為「癌因性疲憊」。根據2015年一份國內以問卷調查1,207位癌症病人的疲憊情形,研究顯示有高達92%的病人有癌因性疲憊的問題,其中83%的病人曾經嘗試改善此症狀,卻只有一半的病人願意主動向醫護人員提及,有四分之一病人產生中度以上較嚴重的症狀,是需要靠藥物治療的。同時發現醫護人員能主動詢問病人疲憊的情形約65%,而有提供改善疲憊的措施僅55%。在國外研究中顯示到治療完全結束後,仍有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人持續承受癌因性疲憊的困擾。
癌因性疲憊與一般人產生的疲憊或疲勞不一樣,因為一般的疲憊是過度勞累產生的,是可以藉由充分的休息及睡眠而達到緩解,而眾人認為癌因性疲憊是必然的症狀,因而選擇隱忍,而不願告知,故很容易被病人及臨床醫護人員忽略,而以往被癌症病人視為最可怕的症狀是疼痛,經過多年後已被醫療重視及積極處理,且由國際列為第五生命徵象,相較之下癌因性疲憊的發生率遠超過疼痛,但有太多因素未被積極處理,在國外醫療照護中此問題已被視為病人的第六生命徵象並積極的處理。反觀台灣對癌因性疲憊症的處理仍在努力中,因此在臨床處置上有迫切需求的必要。
 
癌因性疲憊症發生的原因
  • 腫瘤疾病因素:腫瘤本身或細胞激素導致能量代謝異常、骨骼肌肉的神經生理學改變和賀爾蒙改變等。
  • 癌症的治療因素:如執行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等治療,以及其產生的副作用,導致疲憊不舒服的感受。
  • 伴隨共病因素:病人合併貧血、感染、營養不良、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肝腎衰竭、甲狀腺失調等,會增加發生機會及嚴重度。
  • 睡眠障礙因素:如缺乏運動或不動、慢性疼痛、嗎啡藥物等引起。
  • 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及治療的不確定所產生的情緒問題,如焦慮、憂鬱症。
癌因性疲憊症的影響
癌因性疲憊對病人的影響很深遠,若嚴重時或持續時間很長,往往會使得患者不能自理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家庭生活及工作,若導致極端倦怠無力、失去食慾、甚至睡眠困擾或失眠等情況,可能因此延後或中斷治療,進而會影響疾病的治癒率,同時會擴及家人及個人社交活動,長期下造成心理負面的影響,持續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

改善癌因性疲憊症的方法及處置
就發生率及影響而言,癌因性疲憊值得醫療體系沈思及積極處理,因此學者將癌因性疲憊列為癌症生存者困擾之首,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提出最新的癌因性疲憊指引,建議改善的措施可分為管理策略、非藥物及藥物處置等三類。

一、管理策略:癌因性疲憊症的管理策略最重要是增加醫護人員及病人、家屬的認知,且重視其問題,所以首先應了解疲憊的程度及影響,而簡明疲憊量表為目前最被廣為使用的評估表,評估病人主觀感受與對生活的影響程度,以0到10分計分,若分數<3分為輕度、4~7分為中度、>7分視為重度。評估中重度的程度後就必須積極介入處理,以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方法如下:
(一) 鼓勵病人持續的自我監測疲憊程度及其對身體功能造成之影響,並每日紀錄。
(二) 鼓勵病人當疲憊的感受無法被有效解決時,須與家屬及醫療人員清楚表達,尋求協助。

二、非藥物處置
一般來說疲憊的程度小於或等於四分以下,通常以非藥物處置為原則,可藉由一些措施幫助減緩疲憊的程度,以下是一些研究的建議。
(一) 運動:研究證實運動是癌因性疲憊最有效的非藥物介入措施,建議病人治療前就要動,治療期間勉勵自己動,治療後應保持持續規律地做運動,運動的原則如下:
1.依病人年齡、性別、體能及癌症種類進行個別性計畫,建議採漸進式的方式,先以低強度且短時間的運動開始,依病人情況提供合適的運動計畫,並每日紀錄運動情形。
2.癌症病人宜採中等程度運動,每次20-30分鐘,每週3-5 次;持續的運動才能減少疲憊。
3.病人運動過程需注意安全,尤其老人或體力較差者,最好過程有家屬陪伴,下肢較無力者有跌倒之虞,就鼓勵做床上活動,如固定式腳踏器。
4.如病人有下列情形需留意,如骨骼轉移、骨髓抑制(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低、貧血)或產生嚴重症狀時如噁心、呼吸困難等。
 
(二) 能量保存法:最主要是重視休息與活動的平衡,應建立每日常規活動,設定活動的優先順序,以最少的力氣做活動,配合日常活動步調,中午可小睡20-30分鐘,避免午睡太久影響睡眠品質等方法,以期能預防和控制癌因性疲憊。
(三) 優質的睡眠:若睡眠品質不佳會加重疲憊的嚴重度,減少非睡眠時間停留在床上、限制白天午休時間、睡前減少刺激事件及勿大量飲水或咖啡等刺激食物,建議有睡意才上床,而非時間到了睡覺;可搭配放鬆技巧訓練或認知行為治療,透過指導或訓練便能提高睡眠的品質,進而改善疲憊的情形。 
(四) 均衡營養:留意治療中病人的營養狀況及貧血情形,可諮詢營養師,鼓勵攝取均衡飲食,補充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水分、維他命與礦物質,提供個別化的飲食建議,改善癌症病人的營養。 
(五) 認知行為治療:教導病人認識疲憊,安排日常作息時間,調適自我照護及因應技巧,學會自我的健康管理等,合併漸進性肌肉放鬆與深呼吸技巧,可有效改善疲憊。
(六) 心理社會措施:包括正念減壓、心理性支持團體及護理指導,病人及家屬可藉由一些心理支持、壓力處理技巧,讓自己感覺有能力去對抗疲憊。
(七) 其他輔助療法: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提出癌因性疲憊症處置指引,建議可採用非藥物的治療還包括瑜伽、太極拳、針灸等方法,皆可達到身心放鬆。

三、藥物治療
中度以上的癌因性疲憊,除了採取非藥物處置,還可尋求專業醫師,同時建議合併藥物治療,包括精神刺激劑、紅血球生成素、類固醇等等。然而目前臨床使用,因有使用上的限制與療效的問題,導致不是常規或預防性被使用。而衛生福利部近年來已核准黃耆多醣體注射針劑,許可其適用於癌症末期因疾病進展所導致中度以上疲憊的改善。

期望藉提升大家對癌因性疲憊的認識,喚醒醫療團隊、病人及家屬對疲憊的重視,共同打擊及緩解癌症病人之疲憊症狀困擾,提升癌症病人之治療成效及生活品質。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