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十大癌症死亡原因談癌症預防的重要性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癌症占據台灣每年死亡原因之首已經超過35個年頭,105年全台因癌症而死亡的總人數為47,760人,占所有死亡人數27.7%,亦即每4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位是因癌症而逝世。同年度十大癌別死因分別為:第一名: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 39.9 人),第二名: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 35.5 人),第三名:結腸、直腸和肛門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 24.3 人),第四名:女性乳房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 18.4 人),第五名:口腔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 12.5 人),其他依序為前列腺(攝護腺)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卵巢癌,而今年因卵巢癌而死亡的人數超過子宮頸癌,由去年第 12 位擠入十大癌症死因末位。雖然癌症的威脅如此可怕,60-70%的癌症可以透過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達到早期預防的效果。


從飲食均衡、規律運動與戒除香菸、檳榔談起
癌症是如此可怕的疾病且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又這般顯著, 雖然近二十年來癌症的治療在各方面都有相當的進步,尤其是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和接下來的免疫治療在臨床應用上均有值得肯定的進展。我們仍舊希望教導民眾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預防或遠離癌症,及部分癌症如大腸結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已經可以透過簡單且有效的篩檢方法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以提高治癒率並降低癌症的死亡率。2007年11月在倫敦由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WCRF)所舉辦的「飲食、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全球觀點」專家會議中,針對癌症預防也有多項具體的建議可供我們參考,內容包括:1.體重要控制避免肥胖,合理範圍內儘可能地維持苗條。2.規律的運動習慣每天至少30分鐘以上。3. 避免含糖飲料開水最好,限制攝取高能量密度食物。4. 多吃各種蔬菜、水果、全麥穀類和豆類以增加膳食纖維與足夠的維生素攝取。5. 限制紅肉(如豬、牛、羊肉)和避免加工肉製品的攝取。6. 喝酒要適量,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女性不超過1份(一份指含酒精10~15克)。7. 減少食用高鹽及鹽漬食物。8.絕對不要抽菸嚼食檳榔。

證據顯示,體重增加和肥胖都是飲食失衡與運動量不足所導致,加上現代人生活與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透過品嚐美食來犒賞自己並達到紓壓的目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及加工食品中的不當添加物,不僅增加身體代謝的負擔也提高癌症罹患的風險。高脂肪的食物會增加膽酸的分泌而過量膽酸會導致腸胃道黏膜慢性發炎,如果加上有害食品添加物或食物不當烹煮過程中產生的致癌物質刺激,就是大腸直腸癌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首位的最主要原因。增加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除了加速腸道排空有害物質也對糖尿病與高血脂症等代謝症候群的控制有莫大的助益。所以,透過均衡飲食和規律的運動來維持健康體重,不止可以減少代謝性疾病的困擾也有助於降低罹癌的威脅。 

證據顯示,酒精、香菸與檳榔都是一級致癌物質,雖然少量的飲酒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過量飲酒會增加乳癌、肝癌及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尤其以吸菸和嚼食檳榔對這幾年口腔癌發生率急遽攀升更有顯著影響,所以戒除吸菸與檳榔常常是我們談及預防癌症及遠離癌症威脅的首要課題。有些口腔癌病患在經過嚴峻的治療過程後好不容易將疾病控制下來,卻因為沒有戒除抽菸的惡習導致癌症復發或發生另外一種癌症(通常是肺癌、食道癌或是大腸癌) ,實在令人惋惜。尤其口腔癌病患發病的年齡大多是45至55歲的中壯年男性,不止是個人生命與工作成就上最輝煌的時期也是許多家庭經濟上重要的支柱,往往造成許多家庭的破碎與不幸。

政府的衛生政策 談病原感染與環境汙染控制
B 肝和 C 肝病毒會引起慢性肝炎導致肝硬化,也是過量酒精以外導致肝癌發生與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三十幾年前政府就開始普遍為出生嬰兒施打B肝疫苗,而今B肝帶原的比例已大幅減少,三十歲以上的民眾僅剩約一成左右的B肝帶原率;加上近年來B肝與C肝的抗病毒藥物相繼投入臨床治療後,慢性肝炎導致肝硬化的病程也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可能導致慢性子宮頸炎同時增加子宮頸癌的風險,目前政府鼓勵9-26歲女性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率與子宮頸癌罹病率;另外,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胃癌與胃淋巴癌的風險,針對內視鏡確認有消化性潰瘍且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的民眾,積極投藥清除幽門螺旋桿菌並追蹤病原菌是否復發也證實對胃癌的預防有幫助。

空氣、水和土壤等環境污染所導致的癌症佔癌症總病例約1~6%,有愈來愈多的專家認為這樣的數據遠遠低估霾害與空氣細懸浮微粒對很多慢性疾病與癌症的相關性,許多證據都指向沒有抽菸卻罹患肺癌的民眾,除了環境中的二手菸危害之外,空氣污染可能才是這些族群民眾罹患肺癌的元凶。在某些開發中國家的砷污染地區,砷暴露造成高達 5%~10% 的癌症死亡;食品若受到黃麴毒素的污染,食用過量則胃癌、肝癌、腎臟癌的發生率也都會增加。政府也開始呼籲民眾在空氣品質不佳的情況下避免從事戶外活動,必要的時候帶上口罩也可以減少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對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流行病學以及職業輻射暴露的研究已證實輻射對人體具有致癌性。游離輻射(高能量的電磁波)可能誘發白血病等多種癌症。醫學檢驗時也應儘量降低不必要之輻射劑量。紫外線對人體也有致癌性,主要是造成皮膚癌。如黑色素細胞瘤,2000 年全球新增 20 多萬例,有 6.5 萬例黑色素細胞瘤的死亡與過度暴露於紫外線下有關。避免陽光暴曬,使用防曬乳皆可有效預防。

四項癌症的篩檢政策
目前透過一些簡單且有效的篩檢方法確實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的病灶,提早給予適當的治療除了增加治癒的機會,也間接降低了某些癌症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透過醫療機構與衛生單位的加強宣導,讓民眾了解癌症的初期大多沒有顯著癥兆,只有透過正確觀念的建力讓民眾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甚至在初期癌前病灶發現時就改變飲食習慣與戒菸、檳榔與酒。大腸直腸癌的篩檢主要是針對50-75歲民眾提共每兩年一次的糞便免疫潛血反應檢查;口腔癌則是針對曾有嚼食檳榔習慣或抽菸習慣的30歲以上民眾,建議兩年接受一次完整的口腔黏膜檢查;乳癌則是針對45-69歲女性建議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0歲以上女性接受每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增加發現乳房早期病灶的機率,如果有乳癌的家族病史則建議提早5年開始接受乳癌的篩檢;30歲以上已有性經驗的婦女應該每兩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一般而言,即使運用最精密的電腦斷層掃描儀,對於直徑不及一公分的腫瘤,也很難偵檢出來。可是當腫瘤長到一立方公分大小時,癌細胞通常已經繁衍了三十代,癌細胞總數達十億個。

結語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及其他癌症防治團體的建議,有以下數點癌症徵狀,值得平日自覺健康的人注意及早就醫。 1.吞嚥困難或腸胃消化異常。
2.不正常的出血或有分泌物流出。
3.不停歇的長久咳嗽或聲音沙啞。
4.皮膚表皮傷口或胃部潰瘍遲遲不癒合。
5.身體一些外顯組織器官出現無痛的腫脹或實質的硬塊。
6.身體特定部位之疼痛,持續1-2個月未改善。
7.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倦怠,久未改善。
8.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久未改善。

許多人把罹患癌症當成不可控制的命運。在西醫界也普遍無法肯定為何會得到癌症的情況下,公共衛生學者、食品營養學者等都主張健康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每個人一星期至少要做三次長達三十分鐘的運動)才是健康的養生之道,配合政府推廣的癌症篩檢政策規律接受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預防癌症的最佳方法。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