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期的B型慢性肝炎帶原者會增加肝癌風險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肝癌是台灣的國病,因為台灣人口有14-18%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另外有2到4%是C型肝炎,B型肝炎目前有抗病毒藥物來治療,政府每年花費數十億在治療慢性肝炎的病患,但是條件較嚴格,除了檢測HBV DNA的濃度外,還要檢測肝功能是否異常才能給藥。

慢性肝炎的病患分成兩類,一類是血液中循環HBV DNA很高,但是肝臟轉胺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正常,稱為免疫耐受期病患,對於這類病患健保並不給付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因為這群病患推測組織學活性處於休眠狀態,認為疾病進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較低;而另外一種是免疫活性期(mmune-active ,IA)病患,這群病患除了HBV DNA濃度增高外,肝功能異常,這類病患可以給予抗病毒藥物來治療。但是對於免疫耐受期病患是不是應該也給予抗病毒藥物來治療也應該開始思考?

最近韓國Asan醫學中心的Young-Suk Lim 醫師和他的研究團隊所做的研究,他們研究了3051名成年人慢性B型肝炎病患,包括免疫耐受期及免疫活性期病患,免疫耐受期病患不接受治療而免疫活性期病患接受治療,一共追蹤6.3年。結果驚人發現每年發現罹患肝癌的比率是免疫耐受期是1.05%,但是免疫活性期只有0.51,而死亡或必須做肝臟移植者分別是0.76%比0.32%。

他們也做了多因素分析,免疫耐受期病患比疫活性期病患發生肝癌的風險多了2.54倍,死亡跟肝臟移植風險多了3.38倍。即使是很輕微的免疫活性期病患增加肝癌風險的也增加了3.23倍,死亡跟肝臟移植風險多了3.21倍,除了這些因素之外,研究也發現高齡、男性、血液中HBV DNA濃度、低血小板都是影響的要素。

總而言之年齡超過40歲,血液中HBV DNA濃度超過4.0 log10 IU/mL,即使ALT都是正常也必須要接受治療,來減少肝癌發生及死亡率,所以健保署應該重新思考是不是這些免疫耐受期的B型慢性肝炎帶原者即使肝功能正常應該給予治療呢?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