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健康檢查琳瑯滿目,該如何做正確的選擇?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健康檢查,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健康而做的檢查』,透過專科醫師診斷及高端儀器檢測,早期發現身體的問題及以及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醒民眾改變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減少疾病的發生。隨著民眾對生活品質愈來愈重視,對健康的要求不再只是有病治療,更希望的是還只是小病時,就可以及早發現。

衛生福利部在105年8月公告104年度台灣居民十大死因,惡性腫瘤已經蟬聯34年位居首位,依序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當有癌症、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應對自身的健康更加注意。『燒肉粽』寶島歌王郭金發於演唱會高歌時猝死,死因疑似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科醫師提醒:具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平常飲食清淡、保持規律運動的人,都仍有心血管疾病病發的風險。高危險因子如:年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家族病史等,平常就算沒有症狀,也要定期到醫院接受健康檢查。

在選擇個人每年適當的健康檢查項目上有一些原則,像是民眾通常會比較各醫療院所的健檢項目及價位,並誤以為愈貴的健檢套餐,或是愈貴的檢查儀器就是最好,其實不然。優質的健康檢查機構應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對於不需要的檢查,就不要建議給民眾,以建立民眾對健檢機構的信任感。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民眾依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及家族史等作為健檢項目的選擇參考,規劃健檢項目前,應事先了解自身的需求:

(1)應優先考量檢查項目的臨床意義,再依個人過去及目前的健康狀況、生活型 態(癮君子、嗜吃檳榔)、年齡、工作特質、預算花費及時間等因素,選擇最佳的健檢組合。

(2)受檢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中風、胃切除術後、大腸癌、氣喘、帕金森氏病或癌症病史,請務必於預約時告知工作人員,將針對個別情況做最佳的安排及建議。

(3)本人過去疾病及現在的健康狀況如:貧血、膽結石、肝炎帶原、脂肪肝、胃潰瘍等應再追蹤複檢。

(4)家族史自身的家族史必須考量在健康檢查項目內,例如: 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就要將大腸鏡列入必要的檢查項目。假設沒有特別異狀,原則上是每年一次健康檢查即可。

(5)不良的生活習慣抽菸、喝酒、嚼檳榔、飲食不定時定量、喜食辛辣、醃製品、偏食、常憋尿、睡眠不足、姿勢不正確及運動量不夠等,皆可能造成身體基本功能無法正常運作,可在血液、尿液、超音波或X光檢查結果顯現出來。

(6)年齡大部分疾病都以50歲區分,一般建議50歲以上的健檢項目要涵蓋較大範 圍。30歲左右基本不必做成套的健檢,挑重點做即可,隨著年紀增加再加做一些項目。

(7)性別健檢「男女有別」,性別特有的疾病或癌症,不可輕忽。女性部份,有性行為就應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每1年進行一次。40歲以上女性,每2年至少接受一次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若擔心輻射問題,可以交替做。男性部份,50歲以上可定期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建議提早於45歲以上開始檢查。
 

健檢項目琳瑯滿目,從政府補助的老人體檢、成人體檢及四癌篩檢;到自行付費的求職體檢、留學體檢、婚前體檢、外籍(居住)體檢、婚後孕前體檢以及毒物檢測和過敏原檢測;甚至各健檢中心推出的心血管健檢、腦神經健檢、無痛精緻健檢、尊爵健檢、菁英健檢、豪華健檢……,健檢名稱非常聳動,不過,重點是要確認個人的需求及預算,做最優質、最精準的健康檢查。

除此之外,隨著醫學進步,目前還有以下進階的健檢項目供為選擇。對於小於1公分的肺部腫瘤,經常因為肋骨縱膈腔大血管或心臟影像之重疊而無法呈現,另外,位於橫膈下的肺部病灶也因為與肝臟重疊而無法由一般胸部正面或側面X光而被發現,再者,有很多肺部腫瘤早期生長時密度很低,呈現出來的毛玻璃影像也是一般胸部X光無法顯示的。因此,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就被用來作為早期肺癌篩檢之工具,依2011年6月就英格蘭期刊發表指出,美國國家肺癌研究團隊收集共33家醫學中心之高危險族群總計53,000多人的分析統計,一組接受定期胸部X光檢查,另一組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追蹤三年,結果發現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組可減20%的死亡率;因此,LDCT已成為健檢項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檢查。LDCT的輻射劑量平均為1.5毫西弗(原委會公告),一般電腦斷層檢查劑量約為6-8毫西弗,目前新的電腦斷層已經可以降低至0.5毫西弗以下。

排名第二位死亡率的心臟疾病,冠狀動脈的狹窄未超過60%~70%,不見得會有胸痛或胸悶的症狀。最新的電腦斷層,可將輻射劑量由原來的10至15毫西弗降至2-3毫西弗以下。

腦血管病變不只長期佔據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腦血管病變遺留身體殘障更造成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改變,如缺乏運動、工作繁忙、抽菸飲酒習慣增加,以及慢性病的罹患率上升,使得腦血管病變機率也相對提高。但若能夠做到早期健康檢查,達到提早發現危險因子、進一步治療的目標,即可以改善與降低腦血管病變的發生。

近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步,使得許多檢驗可以由血液中,而不必用切片得到組織標本,這種新的技術被稱為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例如從血液中找到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2014年美國FDA已認證本項檢測;另一種為檢測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是指腫瘤體細胞經脫落或當細胞凋亡後,釋放進入循環系統中不斷流動來自腫瘤基因組的DNA片段,此外,液態切片還可測各種不同的腫瘤變異基因,可供臨床使用標靶藥物之選擇。

總而言之,從最基本的血液血球、生化、腫瘤指標、尿液、糞便、各種超音波、內視鏡以及各科會診到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及所謂的液態切片,除了依上述七種建議來考慮,每隔一段時間選取不同的檢查,也可以依經濟狀況來接受較為高階的檢查。

健康檢查最重要的目的是針對症狀出現前的「無症狀期」,透過檢查發現早期症狀或危險因子,並規劃出完善的後續追蹤。針對外表健康、無明顯症狀的人施予檢查,以便及早發現某種疾病之高危險群個案,提供適當預防和治療,

達到健康促進和壽命延長的目的。
期盼民眾建立正確的健檢觀念,選擇認證的健檢機構,安排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健康檢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健康檢查完不是結束,而是健康生活的開始,透過藥物、生活作息、飲食運動習慣的改變才能改善不理想的檢查數據,避開健康風險,真正擁有健康的美麗人生。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