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臉紅紅~乙醛去氫酶異常會增加酒精致癌的風險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相信六年級以前的朋友們對早期公賣局酒品上的標語〝喝酒過多,有害健康〞並不陌生。但三五親友偶爾小酌一番是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社交活動,亦有研究顯示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對心血管有保護的效果。究竟喝酒對身體有益或有害?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喝酒?是一項值得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

過去一般民眾常認為〝喝酒臉紅紅〞是一種對酒精新陳代謝較佳,酒量會比較好的象徵。但根據近年來的各項研究資料顯示,酒類攝取後的皮膚表面血管擴張及面部潮紅的現象,跟酒精 (乙醇) 在人體內的主要代謝產物〝乙醛〞的濃度有很高的相關性。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已經在2007年將乙醛列為人類的第一級致癌物質。日常生活環境中,除了酒精代謝後會產生大量乙醛外,因為其沸點非常低 (攝氏20度左右) 又常用來做為樹脂、橡膠、塑膠及香料的原料,環境中亦可能存在些微的揮發乙醛。一旦乙醛在人體內的暴露量及時間過多時,人體產生癌變的機會就會上升。目前已知跟乙醛暴露有關的癌症,包括頭頸癌、食道癌、乳癌、肝癌及大腸直腸癌等。

人體內乙醛的代謝主要是透過第二型乙醛去氫酶 (ALDH2) 來完成。目前已知的人體醛類去氫酶共有十九種亞型。其共通的特性是可將對人體較有害的醛類 (—COH) 代謝成較無害的酸類 (—COOH) 排出體外。其中第二型乙醛去氫酶ALDH2是所有醛類去氫酶中對乙醛的代謝效率最佳的。ALDH2在細胞核中轉錄並轉譯成酵素蛋白後,會直接進入粒腺體內形成具有代謝活性的四複合體 (active tetramer)。在將醛類代謝成酸類的同時,亦會產生菸鹼醯胺腺嘌呤雙核苷 (NADH)  作為氧債的主要擷取物,所以ALDH2也是粒腺體內抗氧化的主要酵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位於東亞的漢裔族群有一定的比例先天帶有ALDH2的基因突變,包括日本、韓國、中國東南沿海及盛行率最高 (約50%) 的台灣。這種先天的基因變異會造成胺基酸序列487段轉譯出來的氨基酸從谷氨酸 (glutamic acid) 變成賴氨酸 (lysine),進一步造成酵素蛋白的結構異常,導致在活性四複合體的被活化物 (substrate) 接合部位鬆脫,隨著活性四複合體中有異常胺基酸的單體比例增加,整體酵素的作用效率可從原本的100%下降到原來的5%,進而影響到乙醛的代謝功能,增加罹癌的風險,也是大多數亞裔族群喝酒會臉紅的主要原因。

針對這類先天乙醛去氫酶異常的族群,除了觀察喝酒有無臉紅現象外,還可利用簡單的基因檢測確定基因型有缺陷後,儘量避免喝酒以減少乙醛在體內的暴露。另外針對酒類及其他可能含有乙醛的食品或日常生活用品,也應建立明確的乙醛含量標示,以保障社會大眾的健康。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