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月-王攀元的藝術故事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王攀元的畫所呈現的簡單意象,孤單的身影,特殊的用色,無論是油畫、水墨或水彩,總有一抹淡淡的哀傷,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想要認識他的繪畫,更想解讀他的人生故事,驀然回首,這位已過百歲長壽的藝術家,現在對任何繁雜世俗已不復記憶,腦海中僅存的除了他畢生的創作,還是創作。

王攀元(1912-)生於江蘇北部徐家洪,是當時地方望族。入江蘇省立淮安中學,受其美術老師吳茀芝鼓勵,漸往繪畫領域努力。1933年考進復旦大學,卻因志趣不合,另投考上海美專,入西畫系學習,當時師長劉海粟及潘玉良盛讚其繪畫天份,信心倍增,習畫意志更堅定。1949年攜眷來臺,落腳於鳳山,生活困頓。1952年應聘至宜蘭羅東中學擔任美術教師,生活漸安定,並可利用閒暇時作畫。直到1973年自教職退休後,遂專心作畫,作品並首次被送到蘇富比拍賣會,一鳴驚人。2001年應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舉辦個展,同年榮獲第五屆國家文藝獎最高殊榮。其畫作獲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王攀元擅長水彩、水墨與油畫,融合中西技法,而更顯自然灑脫;構圖簡單明快,大片沉鬱的色塊。他的畫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對色彩有獨到的敏銳。他喜歡廣大的空間、單色畫,越簡單越好。畫面邊角處,常會出現一隻鳥、一隻狗、一位遊子,或是紅紅的太陽、彎彎的弦月。茅屋,屢次出現在王攀元後來的畫中,大小茅屋是蘇北曠野中的家,有時是宜蘭的家。

倦鳥棲於枯枝上,夕陽落日在下方。他常以鳥自喻,發抒心中之鬱悶。他喜歡畫太陽,是因為太陽代表永恆,永遠不會變。太陽是宇宙的靈魂。另外他說:「太陽的紅色我很喜歡。」他的畫中常有一葉扁舟航向不知的未來,鄉愁、遠行。因為經常讀「月如鉤」、「舉頭望明月」等唐詩詩句,因而塑造出畫面上方有一彎鉤月的映象。

狗、鳥更是王攀元作品中重要的點景物象,也是他心靈的反映。他出現狗的畫特別多,因為狗是小時候在家鄉時的玩伴、狗是忠心的,因此對狗的感情特別深厚。鳥是因為當時家裡養百靈鳥、九宮鳥,畫眉鳥、鸚鵡等。他也玩鳥也經常看鳥。王攀元說:「這是我的一種心靈反映。」,也是孤獨人生的寫照。

總之,在王攀元漫長的人生歲月,透過藝術看盡滄桑、看透繁華,卻也掌握了永恆不變的藝術。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