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組織肉瘤的放射治療現況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何謂軟組織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
軟組織肉瘤專指源自「間質細胞」轉變的「惡性腫瘤」,其來源可分為脂肪、肌肉、神經、神經鞘、血管與結締組織。相較於國人常見的大腸直腸癌、乳癌或肝癌,軟組織肉瘤屬於較少見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之民國99年癌症登記報告,將「結締組織、軟組織及其他皮下組織惡性腫瘤」合併統計,其發生率排名在男性為第20位,女性為第21位;每10萬人發生率男性為2.37人,女性為2.01人。最常見之組織型態為脂肪肉瘤,其次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和纖維肉瘤。

軟組織肉瘤如何診斷與分期?
軟組織肉瘤好發於下肢,其他常見部位為軀幹、上肢與後腹腔。上、下肢發生率合計約超過50%。其臨床症狀多為無痛腫塊,易被忽略,往往因逐漸增大引起局部壓迫或疼痛才會就醫檢查。若發生於後腹腔或深層肌肉,更不易被發現。確認診斷軟組織肉瘤的方式為病理切片。配合身體觸診與影像檢查,可判斷有無淋巴侵犯。肺部為遠端轉移主要部位,故確診同時應以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檢查有無肺部轉移。依據美國癌症協會第七版軟組織肉瘤分期的指標為:組織學分級(惡性度)、腫瘤大小與深度、有無淋巴侵犯與遠端轉移。[4] 其中軟組織肉瘤的組織學惡性度為重要之預後因子。就五年遠端轉移率而言,低惡性度腫瘤為<10%,但高惡性度腫瘤約為50%。
軟組織肉瘤如何治療?
不同部位的軟組織肉瘤,治療方式與預後有所不同,本文將介紹發生比例較高的肢體軟組織肉瘤。生長在肢體的軟組織肉瘤,若能免除截肢且同時保留肢體最大功能的情況下,手術切除仍為主要且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惡性度較低、手術完全切除並達足夠安全邊緣的腫瘤,因局部復發率較低,術後可考慮追蹤。就惡性度較高、手術無法完全切除或未達安全邊緣的腫瘤,為降低腫瘤局部復發,應搭配術前或術後放射治療,並考慮加上化學治療。若病人狀況不適合手術或無法接受手術造成之肢體功能損傷,則可採放射或化學治療,以達疾病控制或症狀緩解之目標。

軟組織肉瘤整體治療效果如何?
若無淋巴或遠端轉移,對於惡性度較低的腫瘤,在手術完全切除並達足夠安全邊緣情況後,五年的局部控制率約90%以上,存活率約90%。而惡性度較高、手術無法完全切除或未達安全邊緣的腫瘤,在手術前或手術後,加上輔助的放射治療,五年的局部控制率約70-90%,存活率約60-80%。對於已有遠端轉移的病人,五年存活率約10-20%,故一般僅採取針對症狀處理的緩解治療。

軟組織肉瘤的放射治療現況為何?
放射治療團隊由不同專業人員組成,包括醫師、護理師(衛教與傷口照護)、物理師或劑量師(電腦治療計畫的運算設計)、放射師(模擬定位操作與放射治療執行)與相關專業人員(行政人員、各科醫師與個案管理師)。放射腫瘤科醫師根據病人軟組織肉瘤病情與身體狀況,評估放射治療的適應症與可行性,並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決定是否進行放射治療。而放射治療就醫流程可分為模擬定位、治療計畫製作執行、治療中評估與照護,以及治療後追蹤。

軟組織肉瘤放射治療模擬定位如何進行?
放射治療模擬定位時,會在病人身體標定記號,用於治療時對位。視情況使用模具或輔具,增加病人治療時之穩定度與再現性。模擬定位可採電腦斷層影像定位,用以製作電腦治療計畫。定位時調整病人姿勢,配合放射治療之機器特性,以達最佳治療計畫。例如以放射線照射生長於大腿前側的腫瘤,定位時可讓病人採「蛙腿姿勢」(即患側大腿外旋),如此可在治療時有效區隔腫瘤部位與大腿後、內側的肌肉,減少不必要的肌肉被照射。

軟組織肉瘤放射治療計畫如何製作?
放射腫瘤科醫師根據病人的術前影像檢查、手術紀錄與術後病理報告,配合腫瘤位置、開刀縫合處與肢體的解剖構造分界(如肌肉、骨骼、筋膜),在模擬定位電腦斷層影像中描繪放射治療照射範圍與周邊正常器官組織。考慮腫瘤控制與正常器官的放射劑量耐受度,透過物理師或劑量師操作電腦治療計畫系統,製作最符合病人需求的放射治療計畫。

現今軟組織肉瘤放射治療技術為何?
科技與電腦的進步,使放射治療技術有相當大的轉變。放射線的來源從能量較低、穿透力較弱的鈷六十,演變為能量較高、穿透力較強且能量可調整的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的照射方式藉由電腦斷層影像重組從二維(平面)變為三維(立體)。多葉性準質儀(multi-leaf collimator,MLC)配合不同角度的照射,發展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各種技術的進步使放射治療的劑量曲線更順形,有助提升腫瘤的控制率,並減少腫瘤周邊正常器官組織的影響。而治療時影像導引對位方式在平面X光片驗證外,加入立體的電腦斷層校正,也有助提升治療準確度。

軟組織肉瘤放射治療劑量如何決定?
放射治療劑量的規劃主要依據:放射治療時機(術前或術後)、術後病理報告(邊緣有無殘餘腫瘤)或有無搭配手術而有所不同。以常規的分次體外放射治療而言,劑量範圍為50-70Gy(25-30次,每日一次,每週五次,約五至六週)。至於體內近接治療雖使用較不普遍,亦可搭配體外放射治療於手術中或手術後進行。

肢體軟組織肉瘤放射治療有哪些可能的副作用?
肢體軟組織肉瘤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依出現時間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副作用。
皮膚反應為最常見的急性副作用。約在療程開始的三至四週,照射部位的皮膚會出現發紅、乾癢或刺痛的現象。療程進行五至七週,照射部位的皮膚會出現乾性脫皮。部分皮膚較脆弱、皺摺處(如腹股溝、會陰部或腋下)與放射治療劑量較高的區域可能出現濕性脫皮或潰瘍。急性期的皮膚反應可能於療程結束後一週內出現或加重,等到療程結束後的二至三週逐漸復原。其間藥物使用與傷口照護,可以幫助傷口癒合與預防感染。慢性副作用則包括色素沈著、皮膚乾燥、肌肉纖維化、肢體水腫、關節攣縮或骨折,程度較嚴重比例為<10%。其中肌肉纖維化、肢體水腫與關節攣縮,可以藉由復健與運動改善或減少發生的機會。

結語
軟組織肉瘤好發於肢體,臨床症狀多為無痛腫塊,易被忽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期別較早且低惡性度的肢體軟組織肉瘤以手術治療,治癒率相當高。即便惡性度高的軟組織肉瘤加上術後放射治療,仍有機會完全治癒。若切片確診,可與醫師討論並依病情接受治療。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