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症候群定義及簡介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隨著抗癌藥物的進展,還有副作用處理藥物的進步,現在癌症病人在接受化學治療時已經很少有嚴重的副作用。另外,因為標靶治療的大幅進展,反而有很多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引起了重視。其中引起手足發紅腫脹之「手足症候群」情形就是很常見的一種。手足症候群在臨床上亦稱為肢端紅腫症(Palmar plantar erythrodysesthesia (PPE)),是一種藥物引起的皮膚毒性反應,發生在手掌或腳掌,會有泛紅、腫脹及發麻、刺痛等感覺異常。較嚴重的情況是患部皮膚組織會出現脫皮、潰瘍,更嚴重則起水泡。病患會覺得十分疼痛不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事實上,一些化學治療藥物也會引起「手足症候群」,例如:Capecitabine、Fluorouracil、Doxorubicin、Cytarabine。而比較容易引起手足症候群的標靶治療藥物有Sunitinib及Sorafenib。其他藥物包括Docetaxel, Fluorodeoxyuridine、Gemcitabine、Methotrexate、Paclitaxel、Etoposide、Vinorelbine等也報導過類似副作用。手足症候群的成因目前仍不明,但目前比較被接受的說法是手掌與腳掌的微血管當遇到動作、壓力或突然上升的溫度導致藥物被釋放到組織中,引起一種局部炎症反應並產生局部症狀。其症狀發生時病人會感到非常不適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故必須讓病人瞭解此一症狀及教導如何改善症狀,使病人能適時渡過其治療階段。

手足症候群之症狀
臨床上將手足症候群依症狀及嚴重程度分做三級
第一級:感覺異常(刺或灼熱感)、發紅、但不會痛。
第二級:發紅、腫脹、會痛,影響日常生活
第三級:脫皮屑、起水泡,潰瘍、非常痛,甚至影響行動能力
當病患一旦發生手足症候群時,可能會因上述的症狀而影響日常活動及工作,有時其他部位之皮膚也會有類似症狀,而照護的重點是在第2級時就要做適當的處理,防止轉變成第3級皮膚病變。因此需教育病患一旦有紅腫現象就需立即與醫護人員聯絡或返診。如果副作用發生後未做處置,而病患繼續服用藥物,將導致手足症候群加劇至最嚴重的第三級反應而大大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造成後遺症,這就大大違反了治療的本意。
手足症候群的臨床處置與治療
基本上當發生第二級反應時即需要降低藥物劑量或暫停治療,直到恢復第一級反應時再重新給藥,否則,症狀將持續惡化。此外,可給予患部交替使用軟膏(藥膏成份含凡士林、綿羊油、類固醇及乳酸成份等)以減輕脫皮的症狀。病人擦拭藥物後須帶上棉質手套或襪子(尤其在夜間),以助藥物之吸收。有些研究表示每天口服約50-150毫克維生素B6(Pyridoxine)可能會有幫助,有些症狀嚴重者可能需使用口服類固醇或是消炎藥物來做止痛與症狀治療。然而,不論是否經過治療,停藥後此症狀就會慢慢消失。

手足症候群要注意什麼?
手足症候群最重要的是一旦發生要防止症狀惡化,所以
1.一旦您發現皮膚有發紅時必須要告知醫護人員。
2.穿著舒適及寬鬆之衣服及鞋子。
3.在家裡穿著涼鞋,可抬高手及腳部以改善其血液循環。
4.用冷水或微溫水洗澡,甚至可用冰塊冰敷手足(15-20分鐘)以改善腫脹症狀。
5.使用中性肥皂洗手及洗澡。
6.洗手及洗澡後勿用毛巾用力擦乾,應採毛巾輕拍方式。
7.外出時暴露在外之皮膚需擦上隔離霜以防症狀更惡化。
8.使用保護皮膚之潤膚劑,以保持皮膚之濕潤度。

而預防勝於治療,以下做法可適度降低發生機會
1.避免手足接觸熱水太久。
2.避免執行壓迫到手及手肘影響血液循環之活動。
3.避免執行高度使用手指之家事,如:栓螺絲之活動
4.避免執行勞動之粗工作如:整理花園及粗重之家事
5.避免快速走路、跑步及有氧舞蹈
6.避免走路太久(超過10-15分鐘)。
7.避免暴露在太陽下或待在室外太久。
8.避免穿戴洗碗手套,可請別人代替洗碗,以免橡膠使手部發熱而引起發紅之皮膚脫皮或破裂。

手足症候群在現今抗癌藥物廣泛使用的年代是一常見的副作用,但是處理得宜或是降低發生機會均有助於提升病患對於治療的遵從性,也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因此患者當發生上述症狀後立即告知醫護人員及討論如何處理,早期做保護及治療以減輕症狀及避免症狀更惡化,是對患者最好的方式。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