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們,要敢做夢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由於台灣每年畢業的醫師千名以上,而醫院的職位有限,使得很多醫師無法分配到希望的科系,很多醫師做完了總醫師以後不知道何去何從,深為消極、懊惱。我在4月份出國參加國際會議於返國的日本關西機場發現一本名為「大發現的思考法」的書,是有關二位日本獲得諾貝爾獎得主:去年獲得醫學生理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與2008年物理獎的益川敏英教授的對談錄,其中以山中伸彌教授的自述最令人感動,我認為其醫學院畢業後到獲獎前坎坷的經歷應可作為年輕醫師的參考,勇敢逐夢。

山中先生自小體型瘦小,聽從父親的建議中學時開始學習柔道、高中時玩橄欖球,但常常受傷,數次住進整形外科,因此在高中三年級時決定報考醫學院,於默默無名的神戶大學醫學院就讀,1987年畢業後進入關西有名的國立大阪病院整形外科部。可能天生不是臨床醫師的料子,加上日本醫學派系頗有門戶之見,使他在整形外科都被視為手術室的「麻煩製造者」。

兩年後自覺無法再待下去,因從前曾對基礎醫學有興趣,所以想花幾年做基礎研究,因此報考大阪市立大學的藥理學研究所攻讀博士。不是天生考試料子的他,筆試成績不佳,口試成績勉強,但意外地被錄取了,事後他的教授告訴他被錄取的理由是山中先生講了一句話:「我對藥理學完全不懂,但我有強烈的決心要研究,請給我一個機會!」。

在讀大學研究所時因對循環器官的研究發生了興趣,四年後畢業時還變出不錯的成績單,更在circulation research發表其論文。1993年為了學習動脈硬化的相關研究,決定赴美學習基因剔除(knock-out)技術,從此一腳踏入基因學的學術領域。

由於本身沒有分子生物學實驗的背景,申請美國研究所困難重重,連續寄了40封申請函卻石沉大海,不得不在申請書上誇大自己的技術,最後總算申請到Gladstone大學研究所,他在短短3個月內惡補生物學技術,硬著頭皮去留學。在美國的三年半自由研究中,讓他學到自信及對腫瘤的研究感到興趣,也學到了動物基因剔除的技術。

他在美國留學的Gladstone研究所是以循環器官的研究著名,而山中先生發現老鼠在服用預防動脈硬化的藥後竟會導致肝癌,於是在教授的特別許可下,深入了腫瘤基因的研究。

三年半後返國申請研究所雖然到處碰壁,幸好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特別研究員的職位得以餬口,1999年剛好當時奈良先端科學大學院需要一位有基因剔除技術之研究員,他總算在奈良先端科學大學院覓得副教授之職,但是狹小的研究室沒有研究費,加上自己的研究題目是「將皮膚細胞製作成幹細胞」,在當時屬於異想天開的題目,故在當年雖有200位畢業生,卻只有三位願意在他的研究室工作。當時山中先生的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甚至他購買的老鼠由美國空運至關西機場,還得勞駕太太(皮膚科醫師)及未成年的小孩坐公共汽車來回運送,自己還要親自照顧珍貴的老鼠,每週二次到動物室打掃清潔。但是他撐過來了。2003年得到世界知名的免疫學專家岸本忠三名譽教授的推薦,認為他的研究題目少有人做,好像已有初步成果而獲得五年每年五千萬日幣的研究經費。

我們只看到他在2012年獲得世界學術最高榮譽,但以他出身低微的醫學院,畢業後的研究過程也歷經挫折,但因為他了解生命的價值及意義:「我雖然不是很優秀,但我一定要把事情做好」,所以他成功了!

人生的歷程分成兩種,一種是確定目標、一往直前、突破困境的「直線型人生」;另一種是最初沒有確定目標,轉來轉去的「迴旋型人生」。

日本和台灣的大部分人都是認同屬於直線型的人生,如果一個人在最初的領域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或遭遇失敗時,不但有嚴重的挫折感,也會被人認為是「沒有藥救了」

山中教授自嘲自己不是直線型人生,沒讀名校、當臨床醫師被排斥、也未在有名的研究所獲得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剛開始走的是不確定的未來、茫茫然的時期,但他還是確定了意志、方向,經歷了整形外科、心血管研究、幹細胞研究走了迴旋型的人生,最終有了開花結果的喜悅。他深深體會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

歐美人想法常和我們不同,在不同的領域浸潤學習,他們會認為這是很好的經驗,所以鼓勵年輕人向不同的領域挑戰,也許更容易成功。他一直深深記住美國老闆的教誨「VW」,即「Vision」和「Hard work」,要有深度的視野和勤勉工作,也就是所謂「眼高手勤」。很多時下的研究者為寫論文而做研究,日以繼夜的努力終於發表不錯的論文,但最後回想起來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目標努力,所以研究者的廣闊視野確定有意義及值得窮一生的努力去追尋的目標是很重要的,對山中教授而言,三年半的美國生活及人生思維,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人生,也是導致他成功的動力。

所以我深深地認為,年輕人在未確定人生目標時,不妨採迴旋型人生,在各領域多多攝取知識及經驗,有朝一日,這些經歷將是有利的武器,成功便在眼前了。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