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手術或放射線治療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攝護腺癌是男性最主要的健康問題之一,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率也會增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國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均呈逐年增加之情形。近二年國內每年有超過千位新病例被診斷出來,2000年死亡率已躍升至國人男性癌症死亡十大疾病第八位。1979年國內僅有98位攝護腺癌新病例;1995年已上升至884位,年齡標準化發生率達7.2人/十萬人口。1995年國人有371位男性因攝護腺癌死亡;1998年有540人死亡,死亡率為4.82人/十萬人口;2000年有635人死亡,死亡率為5.59人/十萬人口。

目前的研究報告及臨床經驗顯示,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PSA)之高低、細胞分化之惡化程度 (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及腫瘤的期別包括是否有週邊組織侵犯、淋巴或遠處器官轉移與病患的預後有密切的關係。

一般而言,早期攝護腺癌是指第一、二期的攝護腺癌其癌細胞侷限在攝護腺莢膜內,其往外擴散的機率較低。但由於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 (PSA)值及細胞分化之惡化程度 (格里森分數)對治療預後有重大的影響,故新的分類將攝護腺癌分為低、中、高危險群三種。早期攝護腺癌目前也指低危險群攝護腺癌,為腫瘤第一、二期, 細胞分化格里森分數 2 至 6, PSA值小於或等於 10.0者。以下本文將討論低危險群攝護腺癌的治療原則。

攝護腺癌的治療原則與一般癌症相同,主要依病患之病情、身體狀況、及個人考量來評估。不同的危險群的病患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就病情方面而言,包括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之高低、細胞分化之惡化程度 (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及腫瘤期別等。高PSA值 (≧ 10),高格里森分數 (≧ 8)代表著腫瘤易有週邊組織侵犯、淋巴或遠處器官轉移的機會。對於早期的攝護腺癌,局部治療即可達到良好的療效。目前局部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與放射治療為主。

身體狀況方面則包括病患是否有身體方面的不適如心肺功能方面的問題、或是其他的慢性病等,主要與病患適不適合開刀有關。由於攝護腺癌的病患年齡通常很大,病患的健康狀況與手術後的併發症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病患有良好的身體狀況且沒有嚴重之心肺疾病,才適於施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當然年齡亦是重要的考量。由於攝護腺癌是一種病程較為緩慢的惡性病,且無論是何種治療方式多少會有些副作用,故一般而言,醫師於評估病人自然壽命尚有十年以上,才強烈建議根治治療。對於較年長且低危險群者,若無明顯的病情惡化狀況,就只做臨床追蹤而不給予治療也是一種很好的處置。當然若有病情變化,則進一步的檢查及後續可能的荷爾蒙治療都必須考慮。

就個人考量而言,各種治療都有其療效及副作用,患者需與各科醫師詳細討論評估。若是療效相當,則能不能接受可能的副作用就成為最重要的考量。就放射治療而言,一般需要較長的時間,大約七至八週,每週五日。對於住的較遠無法長期往返或有時間考量者並不建議。

放射線治療是目前早期攝護腺癌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與早年較簡易的治療技術比較,以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影像精確界定攝護腺癌位置,配合高能量直線加速器、日益精進的電腦輔助治療計畫系統的三度空間立體隨形放射治療技術 ( 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 CRT ) 甚至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為治療攝護腺癌的基礎。3-D CRT 的優點在於能精密的定位靶體積 (target volume),採較小的照射範圍,使腫瘤細胞接受較高劑量,有效改善癌症治療的效率,並減少周圍正常組織之劑量,以減少副作用。過去多年的經驗顯示,放射治療的確能長期控制攝護腺癌,其對於攝護腺癌之實際局部控制率在各文獻報告略有不同,但臨床經驗上的確證明放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

就低危險群之攝護腺癌體外放射治療而言,其治療範圍以攝護腺本身與兩側副精囊為主,骨盆腔淋巴結因為侵犯率低,故無需包含在這範圍內。就RTOG (美國放射治療與腫瘤研究群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計畫編號7706對於早期病人所做的長期研究顯示,全骨盆腔放射治療對於早期攝護腺癌病人之一般存活率 (overall survival) 及局部控制率 (local control) 並無明顯幫助。又多數文獻報告顯示對於早期攝護腺癌 (T1-T2) 病人不論以放射治療或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所得到的治療結果非常類似。Hanks等人報告指出,有104位T1bN0 ~ T2N0病人依據RTOG臨床試驗7706 (RTOG trial 7706) 治療之病人10年的因病死亡率為14%,局部控制率為87%,79%病人無遠處轉移,67%病人全身無任何復發或轉移跡象,這些數據及其10年存活率 (63%) 與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的患者非常接近。

就體外放射治療之副作用而言,以傳統體外放射治療期間,雖有60%左右病人有直腸、膀胱及尿道副作用,但大部分病人都耐受良好。副作用多出現在放射治療第三週,並在治療結束約數天後消失。晚期副作用則在放射治療結束3個月以後才發生之副作用,多是因為放射治療對於血管、結締組織損傷所引起。在RTOG所研究的526位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顯示:輕到中度的慢性膀胱炎佔約12.5%、腹瀉佔9.7%、直腸炎佔7.8%、直腸出血佔4.4%、尿道狹窄或膀胱頸收縮佔3%、血尿佔3%。各文獻報告的副作用種類及比率各有不同,放射治療結束約一年,約75%病人有性功能障礙,在治療5年或更久以後,只有約45%病人維持其性功能。至於第三 ~ 四級副作用 (直腸是需手術治療之腸道阻塞或出血;在膀胱是嚴重的頻尿、小便困難、經常血尿或膀胱容量縮小到低於150 cc。第四級副作用是指直腸組織壞死、穿孔或極嚴重的出血;在膀胱是組織壞死、嚴重的出血性膀胱炎或膀胱纖維化縮小到容量低於100 cc 多發生在治療後約3 ~ 4年內。這些膀胱出口阻塞患者在放射治療前多接受過經尿道攝護腺切除手術 (TURP),此外放射治療總劑量愈高也會增加慢性副作用之機率,而直腸之副作用也與其前壁所受到的放射總劑量有關。放射線直腸炎的治療應先給予保守藥物療法,若出血持續且惡化應考慮施行人工肛門手術。至於嚴重的膀胱出血可以用稀釋的福馬林進行膀胱內灌注以達到止血的目的,若出血持續且惡化應考慮進行膀胱切除。高壓氧對於放射線直腸炎或膀胱炎的治療是另一種選擇,由於晚期副作用多是因為放射治療對於血管損傷後因修復過程造成血管徑變小,組織器官因缺氧所引起。高壓氧治療可使動脈氧分壓升高,進而促使受損的組織修復。但若供應組織之動脈氧分壓過低,則高壓氧治療僅會有部分的效果。

目前 3D-CRT的治療報告顯示,對於T1-T2患者三年PSA無復發之存活率分別是:T1c=92%、T2a=80%、T2b=77%。Sandler等人把受3D CRT之攝護腺癌病人分為兩組,分別是預後較佳組 (PSA ≦ 10,格里森分數 ≦ 7,T1-T2) 及預後較差組 (PSA > 20,格里森分數 > 7,或T3-T4),五年之PSA無復發存活比率 (PSA-free survival rate) 分別是78% vs. 18%。

Hanks等人之研究報告亦顯示放射治療前PSA ≧ 10 ng/ml之攝護腺癌病人接受高劑量放射治療能提升治療結果,而且與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效果類似。就 3D-CRT之副作用而言;Zelefsky對432位第一期至第三期攝護腺癌病人以3D CRT治療,大部份病人對於治療之耐受良好,15%病人顯示有二級的急性腸胃副作用,37%有二級的急性泌尿系統症狀,只有一位病人有三級泌尿系統副作用,併有急性膀胱阻塞需要導尿引流。至於慢性副作用,各學術單位所報告之副作用種類比例不同,顯示正常組織接受高劑量照射體積之多寡、副作用的評估及追蹤時間長短之差異都會影響到分析之結果。

Zelefsky等人研究報告顯示3D CRT之後3年,給予64.8 ~ 70.2 Gy之攝護腺癌病人與75.6 ~ 81 Gy之病人發生二級腸胃副作用之比為3.5% vs. 10%,產生二級泌尿副作用之比為4% vs. 12%,僅有0.7%病人有三級尿道或直腸副作用。其它文獻報告顯示,接受約65 ~ 75 Gy之治療五年後,發生三 ~ 四級腸胃道及泌尿道副作用之機率約是1 ~ 3.5%。

攝護腺癌之組織插種治療 (Interstitial implan-tation)  乃利用放射源輻射強度與距離為平方反比之關係能給予腫瘤極高之劑量,且輻射劑量在短距離內大幅量降低 (rapid dose fall-off) 之故,因而可避免許多週邊正常組織副作用。目前攝護腺插種常用的放射線同位素多屬於低劑量率輻射源,例如125I、103Pd、192Ir。125I及103Pd屬於永久性之插種。現在插種技術已由早期之手動方式改為近年之配合超音波引導之方式。病患在插針前先完成三度空間電腦斷層治療計畫以增加插針之準確性。接著病人進行下半身麻醉,再經會陰由超音波引導,將含有放射源之射源針插入攝護腺。組織插種治療結果  早期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有根除性手術切除、體外放射治療,就5及10年之PSA控制情形而言,與體外放射治療或攝護腺根除術差不多。目前的報告顯示第一至第二期病人以經會陰進行125I組織插種治療,其5及7年存活率分別為77%及63%,PSA失敗率分別為39%及44%,臨床惡化率 (clinical progression rates) 分別為12%及17%,顯示經會陰進行125I組織插種治療有不錯之存活率及局部控制率,至於較高之PSA失敗率多與治療前血液中PSA之高低有關。也有一些文獻比較以1組織插種單項治療 (monotherapy),或組織插種及體外放射線合併治療 (combined therapy) 的治療成效,發現對於低危險群,T1-T2, Gleason 2-6, PSA ≦ 10.0 的治療效果 (biochemical progression free rate, bNED)為 94% vs. 87%在統計學上並無顯著差異。惟目前並無此永久性插種治療之醫療,以上只提供參考。

就攝護腺癌之特質而言,男性荷爾蒙愈高,癌細胞惡化愈快。故抑制病患男性荷爾蒙量即可抑制癌細胞惡化。雖然荷爾蒙治療仍有副作用,但其癌症控制率一般五年,對於身體狀況不適開刀或是不方便做放射治療的患者,仍不失為合適有效的治療。

總括而言,不論是第一期或是第二期的局部攝護腺癌或是低危險群攝護腺癌,其治療方式會因病患本身的身體狀況及個人考量有所不同,故最佳的治療選擇應是與您的醫師詳細討論評估。
  



近期更新